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75页,中间,
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我们在《楞严经讲义》已经讲过了,看来有点重复,但其实不然,因为这一本《义贯》收集的资料相当丰富,用白话文来诠释这一段《楞严经》传译的过程,更为精彩跟丰富,它的内容收集得相当好,值得我们一窥究竟。
【注释】
【“唐”:中国】的【唐朝,其时约在唐中宗神龙年间(西元七○五——七〇六)。】唐朝其实是我们佛教大兴盛的时候,许多的祖师大德,也出自于唐朝。由于唐朝的皇帝都相当的信佛,尤其武则天鼎力的支持佛教,使佛教在中国成为鼎盛时期,译经,翻译的经本也多,后代的人就一直很有福报。
【“中天竺”:“天竺”是古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共有七十余小国。】诸位!其实,各个地区差不多都是这样子,印度现在变成一个统一;以前其实都是一个个小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都是用大象、马匹,或者是骆驼,在作为一种战争的工具,所以,它所有的范围都很有限。譬如说:迦毗罗卫国,其实,国家都很小。像北印度有分成十六个小国,迦毗罗卫国是其中的一个。因此,我们稍微有一点点观念,现在的武力强大;譬如说:以中国来讲,以前战国时代,我们分成了多少的小国,到秦始皇才统一中国。因此,以前的国家都是不大;但偶尔会扩得很大很大,但是,时间都不是很长。譬如像成吉思汉,或者是凯撒大帝,有时候,会把国土、版图搞得很大,但是,慢慢慢慢又分裂、分化了。因此,一个大国要统一,其实不容易的,非常困难的!这个印度当时候,就分了七十多个小国,最主要是受限于交通工具、武器。因此二千五百多年的佛陀那个时代,也是战争不断,生长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没有碰到战争,太平盛世,算是我们的福报。又得人身,给了我们一次解脱的机会,大家都要珍惜。
【“沙门”:梵文(Sramana),义为勤息,即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息灭贪瞋痴三毒之人。】所以,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是八宗共修,没有一个宗派,说不持戒律可以成佛的。定呢?有外道的定、有佛道的定。外道定,譬如说:四禅八定;佛道的定,像楞严大定,或者小乘的九次第定。那么慧呢?只有佛陀,佛陀是正慧,外道是邪慧,不能了生死,也唯有佛陀的正慧,才能够究竟菩提。所以,这个学佛,一初发心就要对,不能弄错方向。
所以,我们常常接到电话,说:师父,我冤枉走了十五年、二十年!这个难免的,因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当然路就走歪了,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在相上打转,后来才发现:喔!万法唯心现量,原来是心的问题。
底下说:息灭贪瞋痴三毒,诸位!这个息灭贪瞋痴,它很重要的,诸位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观念,譬如说:我右手边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因为他心法没有听到,一直念阿弥陀佛,他是真的很想用功,也很想去极乐世界,也很想念佛,可是,一念佛,妄想意识,那个顽固的意识,或者是欲望,它就一直来了,克服不了!左边这个不念佛,可是,内心里面无贪、无嗔、无痴,这二个谁比较有修行?冷静一下!这个拼了老命念佛;这个内心彻底放下,无贪、无嗔、无痴,二个人谁比较能够了生死?当然是这个无贪、无嗔、无痴的,是不是?我不是说念佛不好,不是这个意思,念佛的重点,也是在去贪、去嗔、去痴,我们要了解,这一句佛号,是方便,也是究竟,为啥是叫方便也是究竟呢?众生你让他学很多的法门,他搞不来,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就是一个饵,让你专注;可是,不是这样子就停止了呢!一定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要很清楚佛在讲什么!意思就是:这一句佛号虽然是方便;可是,它也是要把你引入三摩地的功夫,不是写得很清楚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么样?入三摩地啊,这不是写得很清楚了吗?太多人误会了,认为说:这一句佛号,就念了,也没有开般若智慧,然后,也不知道方法,就认为:我这样叫做修行!不错,这样叫做结缘修行,也不算说坏事;但是,没办法成就。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用大般若智慧念佛,于一切境界作得了主,能于一切境界不再贪染,能破我执。因此,我们要了解、理解一个圣者的心态。他是二六时中,心静如水,他处理任何的事情,都不用个性、习气,他都是用慈悲,用般若智慧在处理。因此我们要了解说,佛这一句,佛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个是方便;第二个重点,重点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就是要有正念,这一句就是贪嗔痴打不进去,答案还是一样:要你无贪、无嗔、无痴,全部集中火力,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是究竟!因此,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个桥梁、是一个饵,还是要让你进入无贪、无嗔、无痴的境界。为什么?要息灭它,才叫做修行。
所以,我们一般人误会经典,认为念念佛叫做修行,不是的!这个叫做结缘。是彻底除掉内心里面的贪、嗔、痴,从那清净心出来的那一句佛号,叫做修行,这样叫做真的修行人。所以,不能说:我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存在这些贪嗔痴,不可以的!因此,我们常常错会了经典,用自己的意思来解答、来解读。
【“般剌密谛”:这是译主的梵名,中文义为“极量”或】者是【“极恭”,又,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这个龙宫,师父已经解释过了,不是海底下的龙宫,这是皇宫里面的图书馆,典藏地方,派了守卫,这是国家的宝典,不准带出来的。【龙胜菩萨(亦即】(也就是)【龙树菩萨之异名)】这个龙树菩萨也是被外道害死的,很有名的法师,但是,下场不是很好,因为大家都嫉妒他的才干。像近代也有一个,研究唯识的,但是,我们不能讲,死的时候,也是四十几、还是五十几岁而已,研究唯识的,也是精通三藏的,但是,后来也是中毒而死,听说也是被人害死的。这个出名就是有点麻烦,他知道你为佛教尽心尽力,但是,嫉妒他的,到底是佛道或者是外道,就不知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佛教界都很感伤,因为身体验出来有毒,就喝个茶而已喔,死了!龙树菩萨被外道害死,目犍连菩萨被外道打死,砸得稀巴烂!对不对?近代这个研究唯识,我们不讲他的名字,也是!所以,这个有一点麻烦,出名,这个危险性就愈高。因此这个对佛教贡献很大的,或者转大法轮的法师,变成他旁边的侍者就要很注意了,要非常的注意,因为你不知道人家怀的是什么心,没有是最好啦!是不是?这个就很难讲,等到要发现了,统统来不及了!底下,说:龙胜菩萨【至】(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这个拜阅之下就表示在陆地,绝对不是在水中,所以,“龙宫”的确是个名词。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且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梵僧就是印度的出家人。【见智者大师所立之】(的)【三观,】就是三止三观。那么,三止三观,这个天台宗思想,我们已经讲过了,空、假、中。【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极细的白绢就是氎。【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就是说我们上肢,靠近这个肩膀的上肢,就是我们所讲的手臂。【将经文缝藏在其中,】你看看,那要流血、要很痛!哪像现在啊?一片光盘,里面的文字就具足,现在的网络无有国界,现在的电脑,反而现在人的修行,差以前的人太多!以前人法宝得来不易,所以,很珍惜,拼了命的用功修行!现在人得到法宝容易,反而忽略了它,吃不了苦!你看,把这个手臂用刀子划开来,把《楞严经》藏在里面,然后缝起来,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以上就是慧律法师诵楞严经了,我们修行的时候可以多看看这些讲解,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快的去理解和修行经文的,能够让我们知道楞严经讲什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