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从大乘“六度法”说起
大乘菩萨道的主要法门为六度法(即六种波罗蜜,第六种为其根本):
1、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怖施三种。所谓无畏怖施,是见众生苦痛、恐怖、烦忧时应无条件尽量帮他从这种不良状态中解脱出来。在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为殊胜。
2、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渡。
3、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佛门认为能忍辱者恰是世上最勇敢的人,一个能超越和战胜自我的人,他一定有力量超越和战胜一切。
4、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永不懈怠,持之以恒。
5、禅定:外不著相,内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摄心收念,心不随境转、不随境升灭。
6、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自觉觉他。
(注:详细情况请阅读佛门相关经典)
从具体的修持上讲,一切心法都不出于六度:以布施度唯我、悭贪、培植菩提心、攒积福慧资粮,以持戒度放逸、恶因,以忍辱度嗔恚、暴戾,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无明、愚暗。说到底,六度就是戒、定、慧三个总的法则之衍射。戒是禁戒,不造恶因,自无恶果,弘扬善业。禅定是正定,必须以定来对治散漫和妄心,一切智慧均是妄念风平浪静后才升起的。慧是慧照,惟智慧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说一切法,无不以智慧为根本。作个譬喻,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灭贼。
菩萨是从平凡人做起,一直到成佛为止,共有五十几个阶段。到了等妙觉大菩萨果地时,智慧神通几乎与佛无异,离成佛便只有一步之遥了。修大乘六度者,应常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比如单就布施而言就是不住相布施,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我们行施后,此三轮相皆不存于心中,这就叫三轮体空。日常中即便我们还做不到三轮体空,也是应以“观照”的功夫,观到三者“本性”的皆无所得,渐渐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从而得到无限的福慧功德。六度皆是有“三轮体空”的,此才合于“般若实相”。因此,修行人所修六度法,只有不执著“人、我、法相”三轮才可算是波罗蜜,否则就只能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报,那就不能到达涅槃的彼岸了。
另外,一般来讲,行大乘菩萨道是以因地修行时的发心和愿力大为标准。凡有能发自渡渡他、自利利他的心,便是菩萨(称因地菩萨)。一般情形下,初地以上菩萨才是有了果位的菩萨(称果地菩萨),而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便为不退转菩萨,即再入俗世也不会再迷失自己。至于有否断诸惑,得神通,是另一码事,所以菩萨中,有许多是凡夫相状的人。而阿罗汉则是以求自己解脱,断诸惑,得神通为标准(但有种慧解阿罗汉也没有神通),能断尽三界见思惑,得六神通者便是阿罗汉(称俱解阿罗汉),所以阿罗汉位中,皆是圣者。菩萨之所以高于阿罗汉者,是因为大乘高于小乘,发心大高于发心小,并不一定神通会比阿罗汉高。阿罗汉之所以低于菩萨,是因为阿罗汉为小乘修行,最后仍要回小向大,修大乘菩萨道才得以究竟圆满(成佛)。
不过,从根本上讲,大小乘之别也是一种方便假说,在现实中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轻看小乘修行,或对小乘修行说三道四,更不可以凭凡夫的见地去揣度小乘圣人,因为我们尚未开启出基本的觉慧,予人予事只是以自己所见所闻的现量为准,其实,普通人能断尽三界见思惑吗? 如果我们连小乘也达不到,又何来大乘?没有小乘为基础,大乘也不会成功。只要我们不肯如法,别说当阿罗汉这样的圣者了,怕是来世连人身也保不住(那就无从修道了)。
阿罗汉已完全熄灭各种烦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槃果(称有余涅槃),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指无为而修),故阿罗汉又称为无学圣人。佛经中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即是此种圣人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六道轮回之果报了。从修学的完整性来讲,小乘四果大阿罗汉与佛无异。从修行的彻底性来看,阿罗汉只是没有佛的觉行完美和圆满,所以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而阿罗汉则只称“正觉”。打个并不妥贴的比方,二者都有本科学位,但佛是北大毕业,阿罗汉是地方成人大学之类毕业。我们凡夫则是幼稚班或小学生。
其实任何人,只要肯入佛修行,无论大乘、小乘和中乘(独觉、缘觉称为中乘),都是在向终极的究竟圆满靠拢,我们并非要以此释迦牟尼已证悟的“果”及传法,“倒果为因”去“丈量”或“栽定”谁是小乘、大乘。除了佛,谁也“经不住”这种丈量。我们只能说尽可能地如法修行,多要求自己,少管别人,除了劝善,最好少造口业。我们别以为自己读了几本大乘经典,或受了菩萨戒就是在修大乘了,只要修不好六度法,做不到三轮体空,我们就谈不上是在行大乘菩萨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小乘或人天乘(到头来怕连小乘圣人的果位也保不了)。而小乘圣人只要回小向大就是大乘。说到底,管它什么大乘小乘,那都是为行方便而作的假言,只要行持得好六度法,攒足了福慧功德,谁都是可以成佛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