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长阿含经》
陈士强
姚秦佛陀耶舍等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是长阿含类经典中的根本经、大本、主本,因所收小经的篇幅较长而得名。
《长阿含经》的梵本,据考证为法藏部的传本。理由是《四分律》卷五十四说:“大迦叶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即《十上经》)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即《世记经》)在何处说?《僧祗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即《大缘方便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即《释提桓因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968页中)
《四分律》是上座部系统下的法藏部律典,译者佛陀耶舍也是法藏部的律师,这里提到的《世界成败经》(即《世记经》)收于今本《长阿含经》之中,而它正是其他部派如化地部《五分律》卷三十在介绍《长阿含经》时所未曾提及的一部经典,说明仅为法藏部所传。
全书分为“四分四诵”(东晋僧肇《长阿含经序》),共收录小经三十种。这里说的“分”相当于“部分”;“诵”指“诵出”,一天或一次诵出的内容,称为“一诵”,四天或四次诵出的内容称为“四诵”。由于在传今的本子上只标“分”,而不标“诵”,因此可以推测两者其实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第一分”同时也是“第一诵”,以此类推。
《长阿含经》“四分”的结构是:
第一分(卷一至卷五)始于《大本经》,终《阁尼沙经》,凡四经。主要讲述七佛事迹;佛晚年的行历;佛的前生大典尊的故事;“十二因缘”、“七不退法”、“四念处”、“四神足”、“三径路”等理论。
第二分(卷六至卷十二)始《小缘经》,终《大会经》,凡十五经。主要讲述“四种姓”的起源;转轮圣王(佛教理想中的圣王)的故事;对外道“苦行”的批评;对“神足”(神通)的看法;佛教的“十法数”(从“一”至“十”的含数字的名词术语);佛教的“礼六方法”,以及“十二因缘”、“七识住”、“八解脱”、“三十七道品”、“十二部经”、“自足”、“四禅”、“灭五欲”、“五见定”等理论。
第三分(卷十三至卷十七)始《阿摩昼经》,终《露遮经》,凡十经。主要讲述对婆罗门祭祀和邪术、“六师外道”、外道“六十二见”、外道“苦行”等所作的批评;对佛教“威仪戒行”、“神通”等所作的阐释。
第四分(卷十八至卷二十二)收《世记经》一经。主要讲述宇宙的起源、成毁和形态。为《长阿含经》中卷数最多,而且为北传佛教独有的一部经典。
从说法的主体(说法者)上分析,《长阿含经》中所收的小经,绝大多数属于“佛所说经”如《大本经》、〈小缘经》、《善生经》等,少数属于“佛弟子所说经”如《弊宿经》、《众集经》、《十上经》。当然,由佛弟子说法而构成的经典,其基本内容也是根据“佛说”(佛的说法)组织整理而成的,两者并无实质上的差别。
从说法的对象上分析,在《长阿含经》所收三十经中,有十三经是对比丘说的,有十一经是对婆罗门说的(内有对裸形外道说的一经,由于经中又将裸形外道称之为“梵志”,而“梵志”为“婆罗门”的意译,通常指出家修行或林栖生活的婆罗门,故合入此内),有三经是对天神说的,有二经是对长者(或其子)说的,有一经是对国王说的。由于有半数以上的小经是对佛教以外的人说的,因而《长阿含经》可以说是以对外说法为主的经典。
从说法的内容上分析,《长阿含经》所收的小经,大多数属于事情与义理兼叙(事理兼叙类)的经典,少数属于以阐述义理为主(述理类)的经典(如《众集经》、《十上经》、《增一经》,性质与“十二部经”中说的“阿毗达磨”相近),个别属于以叙述事情为主(叙事类)的经典(如《大会经》)。
从说法的地点上分析,《长阿含经》所收小经中的说法地点较为分散,有二十三处。其中在摩竭(又译“摩竭陀”、“摩揭陀”)国的罗阅祗城(又译“王舍城”)、耆阁崛山、毗诃罗山七叶树窟、竹林精舍、耆旧童子庵婆园、毗陀山因陀婆罗窟(又译“帝释窟”)、那难陀城波婆梨庵婆林说的有九经;在拘萨罗(又译“俱萨罗”)国的斯婆醯村、伊车能伽罗村、怯 婆提村、婆罗婆提村说的,有五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花林窟、俱利窟、鹿母讲堂头庵婆园、瞻婆城(又译“瞻波国”)伽伽池侧、拘流沙国劫摩沙、冥宁国阿 夷城、迦维罗卫(又译“迦毗罗卫”)国缅祗优婆塞林、释翅提国迦维林、委若国金椠鹿野林说的,有十经(以上据经中所记绩计,由于译名的不统一,或有同地异名)。
《长阿含经》既有史实的记载,又有义理的叙述,它不仅是研究释迦牟尼生平行历及其教说的基本资料,而且也是研究古印度各种流派和学说的重要资料。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