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译

发布时间:2024-05-10 11:58:24作者:大悲讲解

金刚经处处提出四相,何谓四相?

1、我相——度众生时,见有能度的我,则有我相,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则无我相,我相不是本来有,取我则有我相,不取则无我相,何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钱财,若执自己有财便有我相,不执自己有财便无我相,我相,是从执着而有。

菩萨有我相,烦恼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长,因为有‘我’而生起无量烦恼,云何‘我’度烦恼?烦恼反会增加,为什么呢?若见有众生灭度,见有灭便有生,不见有灭,无灭则无生,那时才可称为实实在在度众生,而不见有众生灭度。有些人埋怨烦恼破不尽,皆因见有烦恼可灭,见有灭则见有生,不久,烦恼又生起来,因为有能灭的我相在。

2、人相——人相也是取则有,不取则无,例如,我修善,执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执别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轻他人,这便是人相。经云: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则无布施持戒之人相;忍辱,无辱可忍,则无忍辱之人相。

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种,执‘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识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迷性即有生灭,有众生生,亦有众生灭;或者着我是修行人,着了修行人的相,着了人相,心内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性则烦恼起。

3、众生相——众生即妄想,去掉妄想,那里有众生,妄想的确是众缘而生。妄想有无量之多,比恒河沙还多,的确是众生。我们一天打多少个妄想?日间为想,晚上发梦,也是妄想,是为众生相。

众生相的范围很广,好食懒做,是众生相,恶事向他人,好事归自己,俄而作小人,俄而为若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都是众生相。

菩萨度众生,自己不能有众生相,自己有一个众生相,则度不了众生。

我贪,是一个众生相,我贪,又如何度别人不贪,我嗔,又是一个众生相,我既有一个‘嗔’的众生,又如何度别人的嗔;自己不布施,别人更不布施,自己不持戒,别人更不持戒。菩萨度众生,自己万不能有众生相,若无众生相,一切众生,一时度尽。

有了众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则心有生灭——有众生生,有众生灭,故有众生得灭度者——灭去众生相,是为离相见性,见佛性则无生灭,是故无众生得灭度者。

4、寿者相——遇境逢缘,取舍分别,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仍坚执取舍分别,是为寿者相。例如某甲开罪了某乙,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说话,嗔恨心还在,这便是寿者相。

寿者相,是指烦恼命的寿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烦恼由今生带到下一生,前世嗔,今世亦嗔,前世爱,今世亦爱,前世痴,今生亦一样愚痴,是为烦恼的寿者相。文殊菩萨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转,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

对境取舍憎爱,分别取舍憎爱的心相续无间断,便是寿者相,对境若不取舍憎爱,便无寿者相,寿者相是比较微细,取舍憎爱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也不容易放下解脱的,名为寿者相。

菩萨无我相,即如大海无东风,海水无波浪,菩萨无人相,即如大海无南风,海水亦无波浪,菩萨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如大海无西风,亦无北风,海水无波浪。若大海无四边风起,则波浪止息,还归大海。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译

金刚经讲四相的确有道理,所有烦恼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无我相,何来有贪嗔痴的烦恼?着我是善人的人相,便有憍慢心,看人不起;众生就是生灭心,所谓众生相者,是指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众生相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亦空;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不断,名寿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有一相则招无量烦恼,即如大海但有一边风起,大海波涛便不能止息。菩萨无四相之无明风,涅槃性海现在眼前——清净、不生不灭、无余。

四相空,菩提心现前,菩提是觉,觉即无生,觉一切众生无生,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想见佛性,一定要离四相,四相,是烦恼的根本。

世尊先答降心,狂心不降,如何能住于菩提?狂心就是生死,生死就是众生,众生有无量无边,狂心亦无量无边,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不外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行者回光返照,见有色则度,见无色亦度,见有想无想亦度,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终有一天,豁然悟到众生本来空,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所度的众生既无,能度的我相亦无,能所两亡,自性真实,自性清净,菩提心现前,从性起修,修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此乃金刚经无住布施之文。

无住就是般若,般若不住一切法,凡夫法法有所住,故不得般若,若想求般若,一切不可住,不住财色名食睡,乃至不住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何人?’不与万法为伴侣者,便是般若,所以一切众生成佛时,什么也无,惟有般若具足六度万行,庄严佛土,菩萨悟道时亦然,惟有般若,以般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观音菩萨得般若,寻声救苦;普贤菩萨得般若,六度万行齐修;文殊菩萨得般若,教一切菩萨发菩提心,得根本智;地藏菩萨得般若,空地狱,众生度尽,然后证菩提。所以般若之行,一行一切行,行行遍法界,故经中云:其福德犹如虚空。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是无畏施。

以菩提心修布施,菩提心不住一切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六根六尘六识、不住欲界色界无色界,于三界九地已证之法亦不住,是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就是布施——内舍悭贪烦恼,外利益一切众生。

不住一切法,自性清净名为戒波罗蜜,持戒度毁犯,舍离破戒的妄想,是为上求佛道,持戒清净,以戒福利益众生,是为下化众生。菩提心不住一切法,在尘而不染尘,在欲而离欲,名为戒波罗蜜。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忍辱,不住就是无生,烦恼不生,就是忍辱波罗蜜。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精进,用功而不住法,便忘了时间性,是名精进波罗蜜。

不住于法行于禅定,‘不住’者,空也,一切法空便入定,色空入色定,受想行识空,入受想行识定,火空入火定,水空入水定,空空入空定,能空一切法即得定,是谓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住,而行于四禅八定。

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住,所谓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之法无住,无住便是般若,是谓菩萨于一切法,应无所住,行于般若。

又,佛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而不住智慧,以智慧布施利益众生,若有所住,便生出自私自利之心;目犍连神通第一,不住于神通而利益众生;阿难多闻第一而不住于多闻,以多闻结集经藏,利益无量众生,是为不住于多闻而行布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以长处布施利益众生,不应住于长处,我们虽然还未开悟,亦可以把自己的长处贡献出来,布施利益众生,有所住,便是悭贪,所以凡夫菩萨,亦可以不住于法而行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色’,财是色之一,不住财就能布施财,不住珍宝之色,亦能以珍宝布施,菩萨不住一切色,是故能以最好之物布施,不住,就是智慧,有智慧就不会起烦恼,所以对财物之色不会悭贪。

不住色,是智慧,布施,是慈悲,所以菩萨有智有悲,罗汉不住色,但不肯布施,所以有智无悲,凡夫不但住色,亦不布施,所以无智无悲。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译

‘不住法’,法即法尘,三藏十二部语言文字经典,就是法座,不住于法就能布施法,是法施,若住于法,就不愿以法布施,是为吝法。

不住神力,以无畏神力利益众生,是无畏施,若有威德而住于威德,不能布施,不住威德,就可以神力布施,例如观音菩萨神力能救苦,神力能与乐,是为无畏施。

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则具足三种施,不但如是,戒亦具足,着色破戒,不着色,心清净,便是戒,不住声香味触法,心清净,戒亦清净。

如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烦恼不生,忍则众恶无喧,名忍辱波罗蜜。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空了时间性,是谓精进波罗蜜。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空,得禅定波罗蜜。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不住便住于般若。

因此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但能布施,更能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布施时,不应住我相,若‘有我’布施,将来便‘有我’受果报,亦即有我入生死,无我布施,则无我受果报,谁受生死?

菩萨布施,不住我相,‘我’则无限量,周遍法界,以法身真我,供养大众。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梵网经云:‘供养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供养五百罗汉菩萨僧是分别心,在大众中僧次一凡夫僧是无分别心,有分别心不及无分别心,布施时若无受施的人相,则无分别拣择心。

菩萨布施,不住于人相,人相无限量,上供四圣,下济六道。

布施时,若着所施的物相,物有大小,福亦有大小,故福有限量,有限量是有为法,无为法无限量。

菩萨布施,不住物相,物相便无限量,布施物周遍法界,福德亦周遍法界。

菩萨不住相布施,内不见有布施的我相,外不见有布施的物相,亦不见有受施的人相,三轮体空,是为无相布施。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为何要以无相布施?

不住相布施是无为法,无为法无相,无相即无大无小,既无大小,故福德不可思量。住相布施是有为法,有为法有相,相有大小,故福德可以思量。

是故世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一花虽小,但一朵花可以供养法界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东方虚空无有大小,故不可思量。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世界中大者莫过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不得名为大,虚空无形相,故名为大。众生心性有限量,例如恶性不含善性,刚性与柔性不能并住,此乃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则无有限量,善恶均能觉,非动非静,觉动觉静,故名为大。

虚空中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四相,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菩萨行施,不住于相,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请问世尊:‘云何应住?’佛言:‘应如是住。’——

无住而住,就是住于菩提心,布施无住,布施的功德便住于菩提心,持戒无住,持戒的功德便住于菩提心,忍辱无住,忍辱的功德,住于菩提心,禅定无住,禅定的功德,住于菩提心,菩萨修六道万行,一一离相,无相的功德,住于无相的菩提,故云‘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有相,法身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非父母所生,无有形相,亦非青黄赤白,肉眼所不能见,惟有慧眼乃能见之。

凡夫但见三十二相的色身如来,不见无相的法身如来,法身身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能否以身相得见法身如来。

须菩提知道,凡夫但见有相的色身如来,认为色身是有,著有见,不见无相的法身如来,故言不能以身相,得见法身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须菩提再解释:‘世尊所说的色身如来是应身,应身有身有相,法身无身无相,若能见身即非身,相即非相,即见法身如来。’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般若是佛的境界,由众生到佛的境界,其实是不隔的,迷即众生,悟时是佛,何谓不隔?波浪即水,不是离开波浪才有水,即波浪而见有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从波浪体会水不难,但着了波浪,则永远只见生灭无常的波浪,见不到不生不灭,一体的水性,所以众生悟佛道,说难不难,故谓不隔。

金刚经处处教我们离相——度众生不见有众生相可度、布施不见有布施相、离相即可见法身如来,不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则不用修行,舍卫国九亿人,有三亿人见佛闻法,三亿人见佛而不闻法,三亿人不见佛不闻法,业障深重所致,佛法的确难闻。

既闻了佛法,为什么还未开悟呢?问问自己可有种善根,未种要种,种了之后可有增长,增长了可有成熟,若善根成熟,一闻佛法即悟道,若善根未成熟,或未增长,甚或未种善根,那你以什么来悟呢?

上来说得很清楚,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错,诸相非相是如来,但你何曾见到诸相非相,人家赞叹你便欢喜,开罪了你便发脾气,什至发梦时也还不知梦是非相,知道梦是非相就好了,但是任何一个人在梦中不知是梦,不知梦是非相,等到醒来时,才知梦是非相。人生如大梦,有谁知道自己现在发梦,知道现在发梦,就见到非相的法身如来,但现在不知道自己造梦,便着相见生死,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拜佛若能见到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人问赵州老人:‘请问和尚,何谓佛?’‘殿里底。’‘那是泥塑木像,我不问这个佛,我问法身佛。’‘殿里底!’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译

法身佛未曾离开有相佛,若见诸相非相,便见法身如来,倘若离开诸相,那里还有法身呢?离了众生,那里还有人成佛呢?成佛是众生成,没有众生,谁来成佛?离了波浪,那里有水?惟有离了波浪的相,便能见清净的水体,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法身如来。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