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藏传佛教为什么会有教派之分

发布时间:2023-07-19 09:58:58作者:大悲讲解
藏传佛教为什么会有教派之分

佛教自从传入西藏后,便开始在那里生根发芽,广为传播。在元朝时,随着不断地发展,藏传佛教有了黄教、红教、花教、白教之分,那么,这些教派是怎样形成与划分的呢?特别是两大主要教派——黄教与红教又是怎么来的呢?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是一名吐蕃佛教徒,是藏传佛教中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另外四大派系: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和格鲁派。佛教最早传入西藏是在唐朝时,古时西藏与中国并不相通,唐朝时期,由于西藏的部众逐渐增加,他们开始入侵唐朝。唐史中称西藏为吐蕃国。由于吐蕃人屡次侵犯唐朝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不得已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两国联姻,唐朝才稍得安宁。文成公主向来信奉佛教,她在西藏地区设立了佛寺,并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从此,这里的臣民个个皈依,西藏也成了一片佛教盛行之地。

到11世纪中叶,西藏佛教开始产生了派系,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期,前后共经历了300余年的时间。在藏传佛教的五大派系中,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先出现的教派,“宁玛”的藏语意思是“古”或者“旧的”。据说这个教派的创始人是莲花生大师,他们所传习的主要是西藏佛教早期的密教教法。宁玛派在开始时并没有独立的寺庙,到11世纪,各地都在纷纷建立教派时,宁玛派僧人才在素尔波切·释迦生等人的倡导下,建立了一大批寺庙,莲花生大师也被追认为本派祖师。但当时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名称,后有其他教派见他们仍遵循旧密咒,就称之为“宁玛”。该派僧人有着重密教轻显教、组织涣散、广泛分布于各地等等特点。又因为该派僧人均戴红帽,所以又称“红教”,这一派僧人可以娶妻生子。

噶当派是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出现的一个教派,在11世纪由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创立。该派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强调循序渐进的修行,不主张急功近利。而且与宁玛派不同的是,该派认为显教和密教是相通的,但密教更有特殊的功能。噶举派也是形成于11世纪,“噶举”是口授传承之意。这一派以修习密法为主,多以心口相传。因该派僧人多穿白色僧服,所以也称“白教”。噶举派的支系繁多,从最初的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两大派发展到后来的“四大八小”共十二个分支。萨迦派是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所在的派系,也是藏传佛教中影响较为突出的一个教派。此派的创始人是贡却杰布,因他曾在后藏萨迦地区建萨迦寺,此派得名萨迦派。从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中期,由于八思巴与蒙元政治力量的影响,此派在西藏地方占有压倒性优势。

在藏传佛教的众多教派中,格鲁派是最后兴起的一个大教派,形成于15世纪初,由噶当派教徒宗喀巴创立。宗喀巴出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此时的上层僧人已经不再潜心修习,而是直接参与到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中,而且很多僧人的生活日趋腐朽,藏传佛教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号召大家重视戒律,并到处讲经说法,抨击一些僧人不守戒律的行为,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明永乐七年(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也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又号召建起了著名的甘丹寺,创建了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由于宗喀巴及其教徒戴黄色僧帽,所以又称黄教。

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由于格鲁派戒律严明,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他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主角,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由于格鲁派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之前诸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

为人熟知的转世活佛制度也是格鲁派创立的,“活佛”是汉地的说法,藏语中这个词为“朱毕古”,意为“转世者”或“化身”。明世宗嘉靖年间,转世灵童制度在哲蚌寺正式成为制度固定下来,后由宗喀巴的两大弟子根敦珠巴和克主的后世传承者分别演化成了达赖、班禅两大系统,世世有转世灵童。后来,由于这种制度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了不少汉地人的目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