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闽台佛教交流论坛之——净耀法师专访

发布时间:2024-10-08 16:40:59作者:大悲讲解

净耀法师在第五届闽台佛教交流论坛上发言

净耀法师参加两岸和平祈福法会

净耀法师接受采访

编者按:2013年6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厦门、金门两地举行。活动期间,本网有幸采访了台湾中国佛教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主席净耀法师。法师真诚地为我们分享了他参加本次论坛的心得以及他对佛教教育的真知灼见。

佛教在线记者:净耀法师您好!您对此次闽台佛教交流论坛有什么看法?

净耀法师:这次闽台佛教交流论坛能够锁定在“佛教教育”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育是人之本,是国家的希望,是宗教的根源。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人才,就在于教育;一个家庭能不能和睦安乐,就在于教育;一个国家的未来能否有希望,就在于教育。社会要消除贫穷,要扫除犯罪,还是要从教育上下手。每一个人都有身心两个层次,身体需要靠物资来滋养,但是物资丰富了之后,人心往往就堕落下去。而要解决人心堕落、道德沦丧的问题,就一定要有宗教的教育。

佛教教育如果能够振兴起来,对两岸人民都会带来巨大的贡献。

佛教在线记者:历史上佛教教育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净耀法师:从佛教诞生之日起,佛陀的教育就是一种觉知的教育。那时跟随佛陀出家的,很多都是有大根器的修行人。根器没有那么利的,佛陀就用戒律来引导。那个时候的佛教教育完全是靠戒法、靠羯磨来培养僧团的品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除了“根本戒不坏”之外,为了随顺中国的风俗民情和文化背景,佛教逐渐形成以禅师为中心的大丛林,而佛教教育也逐渐演变成一种以“定慧”为中心的教育。丛林中的僧团在方丈、首座、堂主等的带领下,对于戒律和闻思经教的部分都有所熏习,经过长期的训练,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历史证明,这是一个能令高僧辈出的成功的教育模式。禅宗的这种教育维系了中国佛教两千多年的命脉,这也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到了近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包括佛教在内的大多数宗教都受到了社会大潮的严重挑战。佛教教育在戒律和定慧方面都相对地比以往式微,因此在教育质量上不断下降。好在太虚大师能够高瞻远瞩,力挽狂澜,积极推动佛学院的建设,力图通过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版次第而上的教育,培养出能够弘法利生的僧才,从而带动整个佛教走向国际。

佛教在线记者:佛教教育的历史演变对当今的佛教教育有何启示意义呢?

净耀法师:从以戒律为中心的教育演变为重视定慧的禅的教育,再演变到现在的学院教育,这一过程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首先,目前的佛学院还是应当以僧格的培养为主体。僧格的培养没有建立,一切都是假的,而僧格培养的关键一定是在戒律的养成。过去的出家人,五夏学戒未满,不可一日离师。身为一名僧人,必须要对佛教的戒律非常清楚,唯有每个人都了解并行持戒律,才能令整个僧团清净健康。其次还要重视经教的闻思、研究和修证。一名僧人身份的确认,应该体现在对法的了解上。如果你能够通达二十部的经论,那你在整个佛教界就一定会有崇高的地位,因为你对法有更深的理解。所谓“皈依僧,众中尊”,就是在大众里面,僧人本身的德行、学识都要比较高,这样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尊重。最后,僧团的统领者和教育者要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僧的表率。如果僧团的统领者和教育者没有比别人高超的道德和学养,便没有办法服众,那么整个僧团就是一盘散沙,就没有办法抵挡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佛教的侵害。

佛教在线记者:您对佛教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净耀法师:佛法要适应时代文明的需要,对外要靠政治的安定,社会的护持,对内必须要有清净和合的僧团以及善巧弘化的方法。身为佛子,当行佛事,我们应当以法为镜,用佛法的智慧观照自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努力去做众生的表率,做天人的导师。学佛贵在有自知之明,只有知其不足而后才会有成长的空间。当今佛教界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怎样形成系统完整的佛教教育体系?怎样将佛陀的教法更好地展现?怎样培养佛教精英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平台和环境来弘法利生?······希望借助这次论坛,大家将这些问题拿出来,共同献计献策,我想这也是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的目的之所在。(图、文:陈子勤、正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