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自北京来到石家庄游玩。
友人是故宫专题摄影师。
咱石家庄也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好去处——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原名龙藏寺,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北宋时曾大规模扩建。现在的布局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后世金、元、明、清都有重修。是国内现存的少有的宋代建筑群。
再有,正定古称真定府,在古代与顺天府(北京)、保定府(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隆兴寺因其历史地位拥有京南第一古刹的美名。
如此这般一说,友人便欣然前往了。
刚到停车场便听到一阵锣鼓和拖着长调的吆喝声:“过往行人肃静回避……”。
原来,是景区为了招徕游客上演的“康熙巡游盛典”。
那么,康熙皇帝跟隆兴寺有关系吗?
答案是有的。
眼前这段演绎的是“正定知县”跪拜接旨,接受“敕建隆兴寺”匾额。
隆兴寺的山门是一座天王殿。这也是隆兴寺第一座殿阁,也是一座宋代建筑。
“敕建隆兴寺”匾额是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颁赐的。
借着“康熙巡游”的情景剧,友人和我也应景地入戏了。
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慈禧等曾多次巡幸驻驾,拈香礼佛。
因为是奉旨敕建,所以在保留宋代建筑基础特征的同时,自清以来隆兴寺的面貌就是一座皇家寺庙。这在接下来的参访中多有印证。而友人的游兴也被激发出来。表示要好好运用手上的相机拍摄出皇家寺庙的风貌来。
关于康熙与隆兴寺的故事详见《京南第一古刹正定隆兴寺和尚参观也买票》http://www.lotour.com/zhengwen/1/lg-jc-19602.shtml
天王殿里,四大天王风、调、雨、顺分列两边,居中的是一尊木雕大肚弥勒佛。
这可是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
这个形象源自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他圆寂前留下“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宋代把他的形象作为佛教中弥勒佛的化身置于佛寺天王殿供奉并成为定制沿袭至今。
出了天王殿便是著名的摩尼殿。这又是一座宋代建筑。大殿的正投影是罕见的十字型。
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来正定考察时看到摩尼殿的建筑格局后,禁不住拍案叫绝。他连连惊叹这种布局除了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精美的构造,让我们高兴到发狂”。其后在他的著述《中国建筑史》和教学中将摩尼殿作为实物罕见实例,并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永载中国建筑史册。
“康熙皇帝”巡游完毕,与仪仗队一同移驾别院休息。
适逢夕阳西下,光色有了显著的变化。友人一边拍摄一边深情地说,像,太像了。原来,常年拍摄故宫的他居然从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建筑上看出了故宫的影子。
对于这个结论深感意外的我连连发问,真的吗?真的吗?
看来我等庄里人熟视无睹屡见不鲜,及至外人点拨方如梦初醒。以后再带人参观隆兴寺又多了一份说辞。
摩尼殿内有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和被鲁迅称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像。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因殿内禁止拍照。友人认真地看着,不住地赞叹。
同样作为宋代建筑的还有这座戒坛。
这种仅靠立柱支撑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现在也是国内孤例了。
下面的台基也是宋代建筑的一大特征。
戒坛的北面是大悲阁,也是整个隆兴寺的中部,是一座主体建筑。
那尊高22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铜铸像就在里面。
慈世阁与转轮藏阁分列两边。构成了隆兴寺最重要的中庭部分。
东西对应的还有康熙和乾隆御碑亭。
别看亭内仅有龟驮石碑,顶上均为黄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彰显着皇家气派。
也因为遮蔽风雨,对石碑保护得好,让我们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能一览两位皇帝的笔墨风韵。
寺中最早的两棵“龙凤槐”,历经1600多年风雨岁月依然枝繁叶茂。无言地诉说着沧桑岁月。
及至黄昏时候,隆兴寺的故宫味道也越来越浓厚了。
与友人聊了聊故宫。说起电影《末代皇帝》的导演贝托鲁奇的离世,以及一个意大利人镜头中的紫禁城黄昏。
边聊边拍,边往外走。
两位女游客拿着手机拍景,总觉得手机拍不出单反的效果。看见友人从旁路过非要看一眼单反相机的拍摄效果。
友人说,非也。掌握得好一样能拍出故宫的色彩。
说着拿起其中一位的手机做起了示范拍摄。
看着手机上的照片,这二人均表示,好像那手机就从来不是自己的。
一片欢声笑语穿过庭院,令千年古寺在黄昏时刻充满生机。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