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禅宗
禅宗托始于达摩,奠其基者为弘忍。弘忍死后,其弟子神秀在荆州玉泉山向外传法,影响很大;另一弟子慧能在韶州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禅宗由此分裂为南、北二宗,史称“南能北秀。”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降摩师即降摩藏禅师,为神秀弟子。降魔藏在北方大兴禅教,弘传神秀北宗禅法,使饮茶风俗传播到北方广大地区,促成了北人饮茶风俗的形成。禅佛徒与茶有不解之缘。 禅是梵文Dhyana的音译,本作“禅那”,简称“禅”,意为静虑、瞑想、思维修,是一种特殊的“定”。定是梵文Samndhi的意译,指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调练心意的功夫。 禅佛徒喜饮茶,其原因盖有五:(一)禅佛徒习禅定,“务于不寐”,通常不眠或少眠,容易困乏、疲倦,饮茶能兴奋大脑,令人少睡。消除疲劳:(二)禅佛徒平日蔬食简单,营养不足,“又不夕食”。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份,饮茶可以充饥和补充养份;(三)茶为“万病之药”,饮茶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四)佛家戒酒,禅林寺院以茶代酒,举行茶会、茶宴;(五)茶禅一味。 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禅人只有三诀:吃茶,珍重,歇其再传弟子仰山慧寂禅师也有一偈:滔滔不持戎,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不须持戒,不待坐禅,“平常心是道”,禅道就是渴来吃茶的日常生活。 赵州从谂禅师一日上堂,问一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从谂道:吃茶去。又问一僧:曾到此间么?僧答:不曾到。从谂道:吃茶去。院主不解,因问从谂。从谂呼院主名,院主应答从谂道:吃茶去。从谂禅师是借“吃茶去”破除人对知性的执着,消除人的虚妄分别,以达到当下的体悟。 茶味禅味,皆源于人的内心体验,只可意会: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不可作虚妄分别,茶性清和冲淡,韵高致静饮者清淡、静雅,禅者息、心绝虑。茶心、人心、道心,在其究极上归于一致。 禅宗始兴,稍稍有茶 唐人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开元年间,神秀的弟子义福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