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描绘山寺禅院的诗句。华严寺位于青岛崂山东麓那罗延山的西南麓,三面环山,东临大海,环境清幽,是崂山现存规模最大的佛寺。
华严寺几经兴衰,历史悠久。《华严经》上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那罗延”梵语为金刚坚固之意。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祖洞,素有“神窟仙宅”之称。窟内由螺旋上升的石纹构成窟壁和顶,高约15米,宽约8米,窟顶圆孔可透天光,有石级可攀登而上。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由五台山慕名来访并修禅其中。此处山势险峻,所以建造寺庙的难度非常大,憨山在窟里面壁修行了两年,后来因为私修庙宇,被充军到广东雷州。10年后,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辞官还乡,在此隐居,筹资在窟的东北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便毁于兵燹。清初,黄宗昌之子黄坦继承父亲的遗志,和即墨准提庵和尚慈沾一起继续修建,终于在现在华严寺处建成了华严庵。因此华严寺又是准提庵的下院。顺治九年(1652年)大殿落成,供奉那罗延佛,开始称为“华严寺”,又叫“华严禅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增建了前楼,前后经30多年才全部竣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曾设在该寺。
华严寺属佛教“临济宗”。
华严寺门前有一条直通海滨的公路,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鸠工筑成。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沿路观望,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烟岚高旷”“东瀛晚色”“天风海涛”“莲池会海”等,堪称曲径通幽。
盘山道的尽头,有一圆形石围砥柱石,石上镌刻山海奇观4个大字,每个字2米多高,笔划中可容人,为崂山石刻之冠,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山东巡抚惠岭所题。此人在清代乾隆、嘉靖年间曾3度出任山东巡抚。砥柱石南侧也有他的题记。
华严寺山门外左侧,有一放生池,架有石桥,可通塔院。 据传塔院殿堂原有清康熙十年(1671年)立的大师碑——“那罗延窟第一代弘教大师公慈沾之碑”。院内有一座七级青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旧有两棵苍松紧绕塔身相伴,虬曲多姿,名松抱塔,为寺内胜迹,于上世纪60年代枯朽而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称“于七塔”。相传胶东农民抗清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隐于华严庵,法名善和,后继慈沾主持华严庵,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鱼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顶一平石,名“望海楼”,立于石上,东望大海,明旷无阻。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华严寺现已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近几年,崂山有关部门先后投资对华严寺周边环境优化整理。至此,古老华严寺又复焕发青春,大开其华藏世界之门,迎接天下佛门弟子及八方游客,再度成为崂山一大景观名胜。(高爱颖 刘守亮)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