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和平主义
圣凯法师
今天的世界经常处于恐怖、猜疑、紧张之中,9·11的阴影缠绕着世界的每个角落。科学所产生的武器,足以造成不可想象的毁灭。强国们挥舞着各种新式的死亡工具,互相威胁挑衅,厚颜地夸耀着各自制造痛苦的能力。人类在沿着一条疯狂之路前进,只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其结果只有毁掉全人类,别无他途。
人类对于自己所造成的痛苦,深感恐惧。所以,寻找世界的前途,是所有善良人们的愿望,只有和平、友爱、慈悲、容忍、谅解、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强。和平,这是每个人发自内心世界的愿望。“和平”并不光意味着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安宁。
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这是众所周知的。佛陀不仅教导和平非暴,而且亲赴战场劝阻战事的发生。释迦族与拘梨耶族因争卢哂尼河水,而准备诉之干戈的时候,佛陀出面阻止。另外,也是由于他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攻打跋耆国。
佛教作为伟大的古老宗教,其和平主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的和平主义是以生命的平等、尊重生命为前提。生命是尊严的,没有比它更高贵的东西,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佛教提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正是对生命尊严的充分肯定。正是这种本体性的尊严,佛教力倡众生平等,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低级的蜎飞蠕动,从生命来说,都是平等的。
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衣履,给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佛陀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实践平等心,从未以先觉者自居。佛法中的“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主张,处处都树立了佛法的和乐、平实、平等的风范。
正是因为生命是尊严的、平等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生命。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却容易忽略去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学道的基本条件。每一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有其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就如眉毛在人的颜面上,与眼睛、鼻孔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功用,但微妙处就在少不了它,否则人的颜面就不像个人。
佛教的信仰、念佛拜佛,都是建立在尊重上。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贱视,焉能和平相处?信徒尊重三宝,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没有尊重的和平,不能持久;欲图建立持久的和平,必须建立尊重心。
二、佛教是以无我观作为实现和平主义的思想基础。现代文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而向外扩张,因此攻打他国、侵害自然。而佛法以“诸法无我”作为智慧的宗要,正是看到“我”的错误根源。因“我”而纷争,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著,因“我”而爱染。佛陀开示比丘说:“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故也。”
所以,佛法通过对众生所执著的假我进行如实观察,力破假我、幻我、小我的执著,根本改变以假我为中心的立场,提供给人类一条消除我执、体证无上大道的方法。这就是以无我为宗的般若智慧如实观照,树立“缘起无我”的正见,进而以无我之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之精神处事待人。因为无我,则无对待;因为无我,则无颠倒。所以,“无我”所招致之和平,才上最为根本的和平。
三、佛教是以慈悲心作为实现和平主义的感情基础。在佛法中,慈悲就是拔苦与乐的精神。拔苦,就是拔除潜伏于生命中苦的根本原因,这是建立在“同苦”的基础上,用自己内心的痛苦去感受他方的痛苦;与乐,就是给人快乐,但这是不是局部的自然满足,更不是逃避现实,正是如佛经所说的“现法乐住”,这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的纯洁的、强有力的欢乐。
只要人类一天想征服他的同胞,人间就不会太平。南传《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唯一能带来和平与快乐的征服是自我的征服。
四、佛教是以团结作为实现和平主义的有力手段。实现和平,必须团结一切力量。所以,佛法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就是为了实现团结而采取的方法,因为菩萨度众生,必须广结众生缘,因此就必须去团结众生。
所以,为了团结一切众生,就必须能够容纳异己、分工合作、牺牲奉献、充实自我的力量。因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承认并接受生命的差异性,才能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团结并不是大一统,而是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尽可能发挥每一个体的力理。同时,在菩萨精神中,强调三轮体空地布施,就是牺牲奉献,因为这是生命内在尊严的自我觉醒,而不是外力所迫。度人必须有能力,自度度人才能圆满,所以想团结别人,必须自己有能力,这就需要充实自我的力量。
你也许会说这一切很美、很高尚,但是就是不切实际。但是,互相憎恨就切实际吗?互相猜疑,互相杀伐,就象生存在丛林里的野兽,总是战战兢兢,这样更切实际吗?所以,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良心、思想、感情,通过有效的手段,实现我们的和平,这不但是佛教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希望。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