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多菩萨都已经成佛了,以菩萨果位在等升佛果位,但祂不急,只要再修一点点,就可以成佛了!祂愿意停留在「菩萨位」来方便度众生,因为众生好可怜。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是菩萨乘愿再来的示现,只是我们不知道。
窥基大师入定了,百年、万年、亿年,等他出定以后,要找释迦牟尼佛跟他一起讲经说法,佛释迦牟尼佛,他也想要涅槃。结果他太慢出定,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后来拜见刚取经回来的玄奘大师,作他的弟子,出家修行。
窥基大师成为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像他那祖师级的修行人,早已断烦恼了。所以,我们要常有多闻智慧觉的心,有闻、思、修的精进心,多听善知识的修行窍门、技巧。
就好像我们学插花,看到人家插得很漂亮,可是有基础的,看了就知道技巧在那里?没基础的,只知道这样很漂亮,但不知道是怎么插的,只是会欣赏,观察不出自己插的方法,技巧在那里!为什么?没有基础。
修行也是一样啊!要有方法呢!要有正确方法:
首先,要有正确观念:要修八正道,正确观念有了,才能修清净行。众生本来就有佛性,所以,就慢慢去学,今生学到一点,来生再学到一点,一生一世地学,以后来了好几百次、好几千次的生死轮回,而从来没下过三恶道的,生生世世都是很会修行的,那又来到这个世间,只有看、闻了就会做,这叫「智慧」。
智慧跟学历是无关系的,学历是世间学,世间知识,是为了肉体生活的工具,也是必要条件,因为没有这些的条件,生活就会很辛苦,为养活这个肉体会很辛苦。所以,必须要有学历。换句话说,修了「世间法」、「出世间法」,纵使不讲究学历,也要有基本的福报,没有的话,修行也会有障碍。又如同没读书,又很贫穷,佛经看不来,因为没知识,步步要听他人讲,人家研究好了才告诉我们,都是这样的话,自己就进步不快。(比没有好)
自己要入门的窍门不知道,知道了,先培养正知正见,就得靠自己深入经藏,这就要识字,不然就看不来啊!人家做不对,我们就跟着不对,人家说不对,我们就跟着不对,这就叫「盲修瞎练」。对或不对分不清楚,因为智慧不够,知识不够,不能判断这个人讲的话、做的事是否对或错,到底是如法否?还是不如法?或者是否正法,分不清楚。
我们要靠什么印证呢?除非很好运,周边的善知识很多,马上提醒或制止、指导,说那是不对的。我跟你讲……!你会感觉到他讲的比刚才那个人讲的道理好,这个师父说的比那个师父说的较如法,我要听好道理是正确的。除非自己有判断能力,否则,跟着较差的、不如法的,一定跟着错下去。这叫做智慧如海,自己要有正知正见的好处与功能就在此。要自己多研究,多摄取,更要先能识字,若是不识字,这表示基本的福报不够,连识字都有困难,以后会多轮回几次。识字有个好处,就是对、错能分清楚,加上平常有在实修,实修就是用功。
常研习经典,又用功、又诵经、又拜佛、又礼佛、又念佛,除了这些工作外,又行善,这些都包含在内,还有又度化众生,常常广结善缘,这些都是,有了这些功德善利,才有办法提升生死课题。要了生死,我们才能脱俗、不白痴,佛家讲不愚痴,就是不呆痴,意思就是讲世间的智商不够达到一般标准,智能有高低,越低者越愚痴。有些只知道「甲」的事,不知「乙」的事,一定要有人解释才能懂,只知道今生的事,不知道前生的事;或只知道今生的事,不知道来生的事;基本的认知不够,称为「愚」』。换句话说,也不知道现在做的是对或错,也不知道因果。因果就是因缘及业报,什么叫业报?业报就是业障病、三灾八难…,这个人为什么生病?为什么久病不会好?有些人也不会反应是业障病,有些人不知怎么办?求佛菩萨,也没有用;若是知道是业障病,就知道要如何处理,要知道怎么做,就听别人讲,他们的意见比我们更高竿,就知道对方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知道的话,这叫「世间知」、「澈底知」,再加上深入经藏,就变成「智慧」,成为「有智慧」的众生。
「有智慧」的众生才能培养善根,「有善根」的众生才会想了脱生死,有「想了脱生死」的众生,才会淡化世间一切的「贪、嗔、痴」,「想淡化世间一切的贪、嗔、痴」这种人,称为「修行人」。所以,我们要想修这一辈子,不想多再来,就要常常对自己的行、住、坐、卧,要自行负责,就如同我们要发愿尽此一报身利益众生,所作一切都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身体使用多久不去想,就尽力去作,择善固执地去行,舍恶从善,永远始终如一,需有这个观念。只要尽力而为,不怕他人讲闲话,我们已经很认真教别人,有人说我教不好,感受无奈但已尽力了。我的能力就只有这样,又不能以我的生命来作赌注。
我尽我所有办得到的能力,已经在教育、在培养、在成就他人,使佛教多一点人才,想为度众生,今天才会付出那么多。既然付出那么多,若还不满足,尽全力力还无法符合他人所盼,这称之「随缘」而度,也没有可惜不可惜。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要把佛法传到中国,发扬光大,若没有他的传播,佛教即无法存续至现在。相反的,最近几十年来,印度的佛教才开始复兴起来。因为这些年来的经济比较好转,有人把「佛法」带过去,才开始有一点点的兴起,印度「佛教」(以前灭亡至今兴起)。意思是说,我们想修行者希望所有的众生都离苦得乐,拔苦得乐。
所以,我们培养佛弟子,除了出家众外还有在家众,据我所知,很多优秀的在家众,是由出家众培养出来的,也有好多的出家众,僧青年是由其长辈出家众培养出来的,大家尽力「*轮常转」。所谓随缘而度,就不需要有什么执着的对或不对的是非了。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