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五卷

发布时间:2024-02-06 09:49:56作者:大悲讲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五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建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丑二 观音广陈 分四 寅初 陈白古佛授法 二 次第解结修证 三 详演称体起用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以上诸圣,但皆略说,惟有观世音,殿后广陈者,有三意存焉:一、以此方众生,耳根最利。如文殊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二、因闻佛教示悟圆入一科中,已密选耳根为圆通本根,故引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法门,正是从耳根下手;三、以阿难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故详谈修证,次第解结之法,令阿难得以就路还家,下偈文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是以从容陈述也。 观去声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所观之境;得名因缘有二:一、约因中修行自利释:依耳根本觉闻性理体,起始觉观照智用,不出流缘尘,但入流照性,观照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此以能闻闻性,为所观境,下结答圆通文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国入流相,得三摩提。故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二、约果上应机利他释:如法华经普门品,佛答无尽意菩萨所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答:十方无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所观者,世间众生,念菩萨名号音声,而菩萨则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能观之智是一,所观之境有殊,乃继大势至之后,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足,仰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开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彼佛亦名观世音,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证故,或鉴机宜,当从耳根得入故,以是立名,将自行之法,辗转以化他也。 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闻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令众生从闻、思、修;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为了因,思修属缘因。缘了有功,正因方显,得入佛之知见,此为彼佛出世之大因缘也。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此菩萨自述,最初发心。彼佛即观世音佛,梵语菩提,此翻为道。发菩提心:即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即上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也。

梵语菩提,又翻为觉;觉有三义: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即众生本有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迷而不觉,将本觉佛性,埋没于五阴烦恼之中。今始觉悟,虽迷不失,依此始觉智,发心勤求究竟觉之佛道,是谓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为心中之王,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菩提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昔有菩萨,往昔遇佛,己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所修世出世善,皆名魔业。问:出世善法,何以亦为魔业?答:本经五十种阴魔,声闻、缘觉,亦列其中,即此可知,皆由不发菩提心故;忘失尚尔,况不发乎? 菩提心、亦即《起信论》三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著二边,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发此心,为求无上菩提也。菩提心最为贵重,初发即如王子处胎,贵压群臣,诸佛护念,万圣加被。《华严百喻》,未足以尽其盛德,故我于彼佛,先发此心,以为因地心也。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识心为圆通之障碍。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故三慧不同常途。

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著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超五浊,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

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寅二 次第解结修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入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智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

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槃,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 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寂灭真理现前。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

《正脉》云:通前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若会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齐动静不生。又云:‘亡所而入,则入无能入;入流而亡,则亡无所亡。’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可齐于觉所觉空。又云:‘知灭对遗,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吻合,而无闻矣!但永嘉似乎都摄六根,或专摄意根,此经乃专摄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

寅三 详演称体起用 分二 卯初 标列二本 二 承演三科 今初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上是菩萨修证圆通,自利之因行;下是菩萨称体起用,利他之妙行。自利之行,言之甚略,利他之行,演之甚详;中有二意:一、从根解结,佛于第二决定义门,已令选择圆根,一门深入,脱黏内伏,并示解结次第,入三摩地,至为明晰,何劳多述。二、详演果用、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乃为激发回小向大之机,令起羡慕,立志欣修,不得不为广陈也。忽然超越者:即从闻、思、修,最后一刹那,证圆通体,发自在用时也。超越乃解脱无碍之义,寂灭真体,本自圆明,六凡为我执所碍,不能超越世间;三乘为法执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间;菩萨入三摩地,我法双空,俱空亦复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即四卷佛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菩萨亦复如是,《指掌》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周遍圆满。’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己光明,无一法不在光明里者。获二殊胜:此总标大用,即上合下同之二,权、小莫及,故称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此下二节,别明大用。菩萨已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故得上合十方诸佛,所证本来妙觉真心,此心佛与菩萨众生,无二无别,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是也。上合即与佛同其体;同一慈力,即与佛同其用;佛运无缘无所不缘慈,度有情界,下三十二应,即同其用也。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下合众生,亦应有本妙觉心一句,文略例上可知。此亦与生同其体;生佛虽殊,其体一致。同一悲仰:即与众生同其用;众生与佛,其体虽同,其用则异。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身罹苦难,哀求拔苦,希望与乐;菩萨同其用,故施无畏力,下十四无畏,即同其用也。

卯二 承演三科 分三 辰初 三十二应 二 十四无畏 三 四不思议 辰初分三 巳初 标承慈力 二 条陈妙应 三 结名出由 今初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此为妙应体用洪源。世尊,乃称呼释迦,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之所共尊也,又即超九界以独尊之称。观音如来,即菩萨因地本师。由我供养,不出二种:一、供养佛身:侍奉左右,执劳服役。二、供养佛心:依教起修,畅佛本怀。蒙彼如来:即观音如来,传授耳根修证法门。 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者:如幻是喻,闻熏闻修是法,金刚三昧亦然。上闻字,指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下闻修,即始觉反闻修习,入流照性之功。此种修法,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喻如幻事,从无而有,有即非有;修成而得三昧,名曰金刚三昧。修即入流照性,照破五阴,解除六结,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澈法底源,无动无坏,究竟坚固,喻如金刚,坚固不坏。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定,即首楞严大定,证此定为得圆通。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既证圆通,与佛同其体,故能与佛如来同其用。下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即应机所起之妙用也。此用,即菩萨所得,三轮不思议业用:一、身轮不思议:一身能现无量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温陵曰:‘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也。’二、口轮不思议:一口能说无量法,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说皆契理契机也。三、意轮不思议:一意能鉴无量机,一切众生,根性不等,乐欲不同,或乐有为,或乐无为,或乐入世,或乐出世,菩萨鉴机既定,乃为现身说法,善巧方便。轮有运载之义,以此三轮,入诸国土,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普载迷伦,同跻觉地也。

巳二 条陈妙应 分六 午初 应求圣乘 二 应求诸天 三 应求人趣 四 应离八部 五 应人修人 六 应离非人 今初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应菩萨所求,以菩萨志在菩提,故现佛身。其余前三,则现圣身;下皆现同类身。若诸菩萨:诸是助语词,若作多解亦可;菩萨则该权实诸位,权实虽复不同,而希望成佛,则一而已。三摩地:即所修法门之正定,有相似位、分证位差别,无漏、胜解亦然。胜解现圆:各随所修法门,无闲道,因行已满,将入解脱道,所起殊胜之解,将现圆满,而未满之时。以下诸位,胜解之字虽同,其义有异;即本科亦当作二种解;若相似位菩萨,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证胜解现圆。若分证位菩萨,入分证三摩地,进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大士即现佛身,为说顿入佛乘之法,令得分证解脱,或究竟解脱。

问:‘大士证入圆通,但登圆教初住之位,如何能现佛身,而为等觉菩萨说法?’答:‘初住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岂不能为等觉说法?又大士近迹,虽在初住,约其远本,早成正法明如来,是为等觉说法,理无可疑。’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独觉身。三科皆云,有学者,以未证无学位故。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物变化,自觉无生,故号独觉。若诸有学,志求独觉者;寂静妙明:即在修道位中,乐独善寂,曰寂静,求自然慧,曰妙明。胜妙现圆者:殊胜妙慧即自然慧将现圆满之相,如钻木取火,已得暖相,其火将出未出之时。我于彼有学之前,现独觉身;应其所求,令易信从,为说无生之法,令其解脱,见思烦恼,而证无学之位。此非天然外道,以多生熏习小教,今出无佛世,览物荣枯,触境悟道也。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缘觉身。秉佛十二因缘之教,觉悟无生之理,故称缘觉。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一流转门,谓迁流不息,轮转生死;二还灭门,谓复还本性,灭诸生死。顺观流转门,乃知生起次第,有十二支,又名十二有支,不出惑、业、苦三。而成三世因果:无明缘行行即业行,由无明惑而来。此是过去世惑业二支因。;行缘识即投胎时第八识,识缘名色胎中心色和合,名即是心,以心无形相,但名而已,心即投胎之想爱,色投胎中父精母血;名色缘六入即一身所具六根,而能入尘;六入缘触孩童时,六根触对于六尘。;触缘受稍长根尘相对,便知领受,此现在世五支果。;受缘爱成人时,对顺境则生爱,逆境则生憎,说爱憎含其中,此是现在世之惑。;爱缘取;取缘有此二支,是现在世之业,取是业之初,有是业之成。;有缘生即未来世受生;生缘老死即来生由少而老,由老而死。此二支,乃未来世之苦果。此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从因感果,果上再造因,由因再感果,惑、业、苦三,循环无已,生死不息,故曰流转门。 逆观还灭门,得悟无生之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今云断十二缘,乃约还灭门说。缘断胜性者:胜性即无生理性,以超世间法故称胜,此性必由缘断而显,故曰:缘断胜性。胜妙、以悟因缘性空,故称胜妙。正在胜妙将现圆满,未满之时,我于彼有学之前,现缘觉身,慰其所求,而为说缘生无性之法,令其解脱分段生死,而证缘觉之果。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声闻身。若诸有学,在见道位中,以八忍八智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见惑已断,曰得四谛空,而入修道位,断三界思惑,八十一品,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曰修道入灭。胜性,即灭谛无生之性,将现圆满之时,如未雨已先得云。我即于有学之前,现声闻身,投其所好,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令其解脱,世间诸漏,超出三界,而入方便有余土涅槃。

午二 应求诸天 分二 未初 天王 二 天臣 今初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现梵王身。若诸众生,指在欲界之众生。欲心明悟者:对淫欲一事,心得明悟,了知欲为招苦之本,欲由爱生,身因欲有,身为众苦所集,无非淫欲之所招致,故持戒修身,不犯欲尘,令此欲身,而得清净。清净乃是生梵之因,故我于彼众生之前,现梵王身,为说四无量心,及出欲论,教修离欲定。此定若成,可以超出欲界,上生色界,不由胎生,乃是化生,身相庄严清净,令得解脱欲界苦粗障,而得色界净妙离也。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帝释身。若诸众生,或为人道,或是初二天天人,愿为忉利天主。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为六欲天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东西南北各八天,帝释天主,住善见城、居中一天,合成三十三天,不惟统领忉利诸天,兼统四天王。我则应其所求,故于彼前,现帝释身,即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而为说法者,说上品十善,及种种善论,令其成就帝释之果。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自在天身。若诸众生,指人伦及欲界诸天;欲得此身,逍遥自在,游行十方,而无阻碍。我于彼前,现他化自在天身谓此天乐具,他天化作,自在受用,福报超胜,居欲界顶。,而为说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报。或云六天别有魔王宫,亦自在摄。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大自在天身。若诸众生,指欲界天人,欲得此身自在,而能飞行虚空,上云游行十方,不过六欲四洲之十方;此云飞行虚空,飞行较游行为胜。此虚空,乃大千世界之虚空,因大千世界,上覆以四禅天,大自在天,即色界顶天,世间福报最胜,得大自在也。我应其所求,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上上品十善,四禅四无量心,令其成就最胜果报。有谓此天,即摩醯首罗天王,有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能飞行虚空者。

未二 天臣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天大将军身。若诸众生:指人道及八部,心爱统领鬼神,乃八部鬼神。无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正脉》云:‘四王主帅,各有八将,韦驮为上首。《金光明经》,散脂为大将,统领二十八部,巡游世间。’今云爱统鬼神,即欲求天大将军身也。救护国土者:即巡视世间一切国土,除妖降福,赏善罚恶耳。我则应其所求,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威勇,保护苍生也。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四天王身。若诸众生,指人类众生,及四天天众,爱统世间四大部洲,保护各国众生;我则应其所求,即于彼前,现四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及护国安民之法,令其成就,统领世界之愿。四王居须弥山腰,为帝释外臣,故列天臣。东方持国天王居黄金埵,领乾闼婆、富单那二部;南方增长天王居琉璃埵,领鸠槃荼、薜荔多二部;西方广目天王居白银埵,领比舍阇、莫呼落伽二部;北方多闻天王居水晶埵,领药叉、罗刹二部。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天王太子身。若诸众生,指人伦及四天人民,有志爱生四天王宫,为太子,能驱遣使令一切鬼神。鬼即八部,神即四王,各八大将军之属;或有鬼神作祟,扰乱人间,四王太子,而能制止。设有违制,则遣大力鬼神,或天大将军,而降伏之。辅助天王,保护众生。我则应其所求,即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皈依斋戒,十善符咒之法,令得成就其志愿也。

《大吉义经》云:‘护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即那吒之类。’《灌顶疏》云:‘唐天宝间,西番五国,来寇西安,国军莫能御,玄宗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护国仁王阤罗尼》。方二七遍,忽见神将五百,荷戈殿前。对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西安;寇进攻,仰见无数天兵天将,布陈空中,寇畏叹曰:中国有圣人,未可犯也!即退兵。随即表奏,帝喜,因敕诸道府州,各建天王殿以祀之。’海内大刹,皆有天王,即此由来矣。二应求诸天竟。

午三 应求人趣 分四 未初 王臣人民 二 秉教男女 三 世谛妇女 四 童真男女 今初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王身。温陵戒环法师曰:自金轮以至粟散,皆为人王。释曰,世间人王有五:一、金轮王,即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有七宝随身,人中最上,无能胜者。即王位时,有金轮宝,从空飞下,而至其前。乘此轮宝,一日能游行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各国莫不服从,以十善化世,得王去声一四天下。二、象宝有白象王。三、马宝,名勇疾风。四、将军宝,又称主兵臣宝、名离垢眼。五、主藏臣宝,财宝随身,同轮王出游,不必带诸财宝,王欲布施时,但有土地,藏臣令掘,取用不尽。六、宝藏瓶,王随身携带,欲要何物,能如轮王之意,一一出生。七、女宝,即轮王第一夫人,名净妙德,能辅王化,各国人民,受王之化,悉修十善,世无恶人,此亦福报所感也。 二、银轮王,即王位时,有银轮宝,从空飞至,乘之一日能游行东西南三洲,除北洲,王去声三天下,各国悉皆服从。三、铜轮王,有铜轮宝,能游行东南二洲,各国归其统领。四、铁轮王,有铁轮宝,能游行南洲一洲,所有各国,皆归统辖,如阿育王者是也。五、粟散王,即各国小王,如散布其粟,遍地皆是。若诸众生:指人伦;乐为人王:王者往也,怀仁布德,四方归往,欲为有道之君,治理邦国者也。我于彼前,现人王身,为说五戒十善,以为生贵之因;及说帝王德业,熏成隔生之种,令其成就善因,而获福果。问:‘心怀篡逆,窥窃神器,未知菩萨亦为现身说法否?’答:‘菩萨志在利生,岂肯助逆。’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长者身。我国年高德重,即可称为长者,西域长者,颇不易称,须具十德:一、姓贵,谓刹利尊姓,贵族大家。二、位高,谓宰辅丞相,朝中老臣。三、大富,谓丰饶财宝,充裕仓廪。四、威猛,谓霜威严重,望之可畏。五、智深,谓心如日月,慧灿珠玑。六、年耆,谓耆年宿德,老当益壮。七、行净,谓矩范堪亲,楷模足式。八、礼备,谓威仪庠序,接物和光。九、上叹,谓上为王者之所称叹。十、下归,谓下为人民之所依归。具此十德,方称长者,故列宰官之前。 若诸众生,爱主一族同姓,并愿为世间所推重,到处让居上首者;我于彼前,现长者身,为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居士身。若诸众生,爱谈古今名人,嘉言典章,可以垂范作则,以训于世.。清净自居者:身处尘劳,心恒清净,不染世欲,以道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为说清心寡欲,洁己修身之法,令其成就。居士乃以道自居之士,即在俗修行者,有有德有位者,如苏东坡之类,有有德无位者,如王通、邵雍之流,隐沦不仕者。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宰官身。若诸众生,爱治理国家领土,辅佐政治。温陵谓:三台辅相是也。能为朝廷,整纲立纪,能为民间,易俗移风。剖断邦邑者:大者为邦如省,小者为邑即县,剖乃剖雪冤屈,断则决断是非,如片言折狱,讼简刑清者也。我于彼前,现宰官身:宰者治也,官者公也,上自三台辅相,下至州牧县长,皆名宰官;菩萨现身,为说修齐治平,护国爱民之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婆罗门身。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者:谓有一类众生,爱好天文地理,阴阳度数,曰数;医卜命相,咒水书符,曰术;调摄身心,节劳静神,曰摄;保卫生命,固精养气,曰卫。如前文所云:求太阴精,用和幻药,可以益寿,可以修世。以此数术,摄卫自居,不求他学也。

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婆罗门,此云净裔,谓此是劫初梵天苗裔,苗裔即后裔。梵者净也,又云梵志,以彼志在梵天故,菩萨现身,为说世智,调气炼神之法,令其成就,数术摄卫之学也。

未二 秉教男女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比丘身。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此是在俗男子,心厌尘劳,好学佛法,是以割爱辞亲,舍俗出家。持诸戒律:初出家所受之沙弥十戒,进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名含三义,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三义者:一、乞士:谓内乞法以资慧命,外乞食以养身命。二、怖魔:谓受比丘戒,登坛白四羯磨时,地行夜叉赞善,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亦复赞善,辗转声传六天,魔王闻之生怖,怖惧魔界减少,佛界增多。三、破恶:修持净戒,能破身口七支之恶。我即现比丘身,为说戒、定、慧学,清白梵行之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比丘尼身。若有女人,既厌尘劳之累,复嫌五障之躯: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释;三者不得作魔王;四者不得作转轮圣王;五者不得作佛。好乐学道修行,出离世俗之家。持诸禁戒者:诸字包括之辞,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余诸八敬等法,皆为佛所制禁戒。尼此云女,比丘尼,女人出家,受具戒者。我现比丘尼身,合其所慕。而为说法:即离染清净,精修梵行之法,令其具足三学,成就五德也。上现出家,秉教二众。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在家秉教二众。设若有男子,志慕佛教,不能舍俗出家,但好乐去声受持五戒。五戒为出家、在家,通修之戒,即杀、盗、淫、妄、酒:一不杀害生命,恒存仁爱慈心;二不偷盗财物,见利自当思义;三不奸淫男女,在家之众,惟戒邪淫,夫妻正淫,仍当节欲,克守世间礼教;四不虚妄语言,履践信实之道。上四杀、盗、淫、妄是根本戒,又为性业,本性即是罪业,不特受戒者犯之有罪,不受之人犯之,国法亦皆治罪。五不饮酒昏迷,而失本有智性。酒本无罪,饮之昏迷失性,醉后糊涂,能为造罪之因,是为遮业,故佛遮止,不许饮酒。经中具说,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

古时夏禹王,有臣名仪狄,制酒佳味,进贡于禹王,禹王饮之,知此酒能误害于人,遂将仪狄贬于苏海。又古有优婆塞,因酒而破五戒:因酒戒不能持,一日有酒无肴,邻舍走来一鸡,遂将盗藏。邻舍觅鸡,问曰见否?妄言不见,少顷杀而烹之,以酒炖鸡,邻妇闻气味生疑,故来探视,遂留同饮同食,醉后调戏成奸,是则因酒,而五戒全破也。

此之男女,身处尘劳;乐持五戒:欲以五戒自居即自守也,以修其身。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此云近事男,可以亲近承事三宝之男子;现优婆夷身:即近事女。为说五戒,为人道因,五戒全持,则为上等人,若持四戒,未免美中不足,若持三戒,则为中等之人,如持二戒,则为中人以下。但持一戒,亦可不失人身,此人前生,持戒太少,虽得人身,极为愚痴苦恼,应当持满分戒即五戒全持。此五戒,即儒教仁、义、礼、智、信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为说五戒,令其成就清信士女之身。

未三 世谛妇女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妇女身。内政立身者:女正位乎内,故曰内政。家门以内之事,女人主之,孝敬翁姑,教育子女,是为内政。贵而能勤,富而能俭,贞静幽娴,以修女德,名曰立身。闺门为万化之源,关于国家之治乱兴衰,旷观自古及今,上自朝廷,下至家庭,无不皆然。女人又为教育之所系,母教更有力于师教,孟母即其证也。 以修家国者:即内政立身,而身修矣。感化家庭,关系国政,如岳武穆之母教,以成精忠报国之志。家通大夫以上,国通诸侯以上。女人如能内政立身,修身,即为齐家治国之本。 我于彼前,观其志愿,或现女主身、即天子之后;或现国夫人身,即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国人称之曰君夫人,一国主君之妇也。命妇,谓受朝廷诰命之妇,妻因夫荣、丈夫为官,女人受诰封也。大家、家训姑,才德兼备,能为女主之师,如汉扶风县名曹世叔之妻,乃同郡班彪之女和帝常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世称曹大家也。为说三从四德,端庄淑慎之法,令其成就。

未四 童真男女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童男身。若有保守天真,不染欲尘之男子,天真未泄,男根不坏,有志终身持守,是谓童真。我于彼前,现童男身,为说守真抱璞,固精保元之法,令其成就童真也。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现童女身。若有处女,亦名处子,乃未出闺门,未嫁之女子,爱乐去声好也处女之身,白圭无玷,不求婚嫁。纵有强施侵暴,迫之令嫁,亦誓所不从,愿终身不字,永为处女之身。我于彼前,即现处女身,为说坚贞美德,清净自居之法,令其成就。上自天主至此,乃是大士以如幻三昧之力,应众生希求之心,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同事摄化之妙也。三应求人趣竟。

午四 应离八部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诸科,皆应希求,令得成就,出世入世之愿望。以下诸科,皆应厌离,令得成就,出离本位,得生人道。问:‘余趣求生人道,是事不疑,天本胜人,何以反求,转入人道?’答:‘天道虽乐,乐有终尽,五衰相现,毕竟无常。又则天人著乐,不肯修行。裴相国云: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为能耳。所以诸佛皆从人中得道,三乘圣人,亦皆人身修证。’故诸天乐出天伦,得生人道,既得人身,可成四圣也。我现天身,为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令得成就也。

\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灌顶云:梵语那伽,此云龙。龙有四类:一守天宫殿、二兴云降雨、三开渎决江、四守护伏藏。其类不一,故曰诸龙。过去亦曾修福,所住宫殿,亦为宝成,身能变化,多化人形,惟五时不免蛇形:生时、眠时、淫时、嗔时、死时。《长阿含经》明龙有三患:一热沙炙身、二风坏宫衣、三金翅鸟啖。因有多苦,故乐出离。《阿含经》又云:就因先世多嗔,心曲不端,犯戒斗诤,故堕龙中,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宝为殿。我现龙身,为说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谦让等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梵语药叉,此云捷疾,其行捷疾故;亦名勇健,勇猛强健故;或云暴恶,其形暴恶故。有地行、空行、飞行三种。《最胜王经》云: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乐度本伦者:因受佛法熏习之力,知暴恶为堕缘,故乐度脱本伦。我现药叉身,为说持戒修福,柔和善顺之法,令其成就人沦;若能兼修慧业,亦可成就圣伦也。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乾闼婆,此云香阴,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此神不啖酒肉,惟食诸香,以资五阴,是帝释乐神。帝释须乐,烧沉水香,此神寻香而至。好乐脱离本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离于放逸,及五戒、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此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此指化生阿修罗,是天趣摄。更有胎生人趣摄,卵生鬼趣摄,湿生畜趣摄。亦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无端正男故。长阿含经云:南洲金刚山,有修罗宫,六千由旬,栏楯行树,每日三时,苦具自至,刀枪剑戟,从空飞入宫中,修罗若不躲避,必受杀伤,故生厌离,乐脱其伦。名义集云:由在因时,虽行五常,怀猜忌心,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修罗身。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为说慈忍谦恭,虚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按《法华经普门品》,此部之后有迦楼罗,此云金翅鸟,以龙为食,龙求佛救,佛授袈裟,俾缠龙角,乃至缠袈裟一缕者,金翅乌皆不敢食。鸟亦往佛求救,佛曰汝无人食汝,何为求救?鸟曰:我无龙食,则必饿死,佛安可不救?佛曰:汝遵吾教,不可食龙,我每日受食时,布施汝食。现在侍者施食,偈云:‘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故亦乐脱其伦。大士现同类身,为说仁慈爱物之法,令其成就。此经无此部,谅系抄写之脱漏也。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紧那罗此云疑神,其形似人,头有一角,见者生疑,唐翻歌神,是帝释唱歌之神,貌丑而音美。《菩萨处胎经》云:须弥山北,十宝山间,有紧那罗,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殿,寿命极长,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帝释请佛,诸天弦歌而颂法门者,即是此神。今乐脱其伦者,大士为现同类身,为说歌咏乱心,欲乐无常,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此云大蟒神,亦云地龙,而无神通,乃属腹行,较之天龙,其苦自倍。此类因心中多痴恚,故所感之报,聋騃无知,常含毒伤生,必更堕落。今乐脱本类,求生人道,大士为现同类身,为说修慧、修慈,忍辱柔和,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四应离八部竟。

午五 应人修人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众生之名,本是六道通称。此对下句,乐人修人,即是人道,好乐生生世世为人。经云:人身难得,今生既得,好乐修持人道,来生不失人身,故曰乐人修人。六道之中,诸天著乐,余道多苦,故乐得人身;又以人身,方值佛法,诸佛皆于人中成道故。又人道易于修证,出世四圣,皆人道修成,所以八部,皆乐脱本伦,转生人道。人者仁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即是仁。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则内教外教,皆重人伦。我于彼前,即现人身,为说五戒,中品十善,令其成就。五应人修人竟。

午六 应离非人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指掌》云:上科人伦,统收人王宰官等,不尽之机。此科非人,统收天龙八部等,不尽之类。以彼所不摄者,皆此摄故。长水子璇法师云:有形有色蕴,如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空散销沉等;有想有四蕴,如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有好乐度其本伦,转生人道者,我于彼等之前,一一各随其类而现身,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二条陈妙应竟。

巳三 结名出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上三句指所现之身,下四句出起用之本。是字即应九界机,普门示现身相。上结列总标之名,名为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一时顿现,随类各应曰妙;所现身相,不著于相曰净;又妙者不可思议,净者无所染著,即大士证圆通已,而得三轮不思议之明证也。先由意轮鉴机既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身、口、意三轮,皆不思议,曰妙,一一皆无染著曰净,是为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以一身普入一切刹,一切刹中作佛事。如是妙用,乃称圆通体所起,皆由耳门修证三昧之力也。闻熏闻修者:由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妙智,作反闻修习之工夫,时时反闻自性,熏变执习,解六结,破五阴,妄穷真露,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成无作妙力:即不假作意,不可思议之力用;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如一月在天,影临众水,月岂作意而临水耶?千江有水千江月,世间之物尚然,何况大士,圆通妙力?自在成就者:即任运而应,有感斯通,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以上所现三十二应之身,与法华普门品,互为出没,如天趣,此有四天王国太子,人趣此有女主及国夫人,彼经则无。八部中彼有迦楼罗,八部外彼有执金刚神,此并不列。大士妙应无方,神化莫测,三十二应,亦不过略言而已,实则应化无尽,故两经随意取舍,以成三十二数也。初三十二应竟。

辰二 十四无畏 分三 巳初 标承悲仰 二 条陈无畏 三 结名显益 今初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此标自证圆通妙力,能与众生同悲仰也。亦由大士返闻证性,下合众生,本妙觉心,既同其体,遂运同体大悲心,故能与众生同悲仰。乃称呼世尊,自述我又因此,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智光不外泄,反闻修习,以照能闻之性,是谓回光返照;照彻心源,无动无坏,是名金刚三昧。此二句乃证体,下则起用,用不离体也。 无作妙力者:称性无作,任运成益,故曰妙力。由此不思议力用,所以得与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其悲哀拔苦,仰望与乐也。故字即大士与众生,同悲仰之故,以为无畏之本。众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大士身心,获得也十四种无畏功德;身、即大士妙应身,心、即大士妙观心。若众生在苦恼厄难之中,一心称名,感应道交,正在怖畏之中,蒙救得脱,即获无畏。无畏,约众生说;功德,约大士言。由大士圆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众生脱苦无畏。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巳二 条陈无畏 分四 午初 八难无畏 二 三毒无畏 三 二求无畏 四 持名无畏 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此苦恼难无畏。八难中此一为总,余七为别。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内心曰恼。上三句出自修之本,下四句彰利他之用。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观为能观之智,智光不外照,即不自观世间之音声,以观能观者是谁?上句是离尘,下句为照性,亦即脱黏内伏,背尘合觉,由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加被众生;故能令十方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我名号,我则观其称念音声,寻声救苦,令其即得解脱苦恼,则苦恼无畏矣!

此即观世音菩萨,果上得名之因缘。《法华经普门品》,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即称念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间称念菩萨名号音声,故名观世音。。彼经但约菩萨,果上利他而立名,故不说菩萨因中所修自利之行。此经双约两利,由得自利行成,方能利他也。 或有以观其音声句,作众生受苦恼时,自己观其音声。交师非之当矣!因此经苦恼众生下,略去一心称名等字,致有如是错解,交师加蒙我二字,意即显矣!众生在苦恼难中,能有几人解作观?即使能作观得脱,与总标之文,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亦不能合。试详察焉。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此大火难无畏。知见二字,包括六根见、闻、嗅、尝、觉、知。旋复:即旋妄复真,旋转缘尘之妄知妄见,复归自性之真知真见。大士用耳根,反闻入流工夫,旋闻与声脱,既旋彼妄闻,而与声尘脱离,则根尘不偶,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诸根一一皆能旋妄复真。知见旋复,则内见觉之大火既息,而外世间之火,不能为害。 温陵曰: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故见业交,则见猛火。今知见旋复,则无见业,是以火不能烧。令诸众生,入火不烧,此即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普门品言:‘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正脉》云:‘证极法界,威神无量,故令一心称名者,即为大悲威光所摄,不堕火难,如入山阴,暑不能侵也。’此能令众生,大火不烧,则大火难无畏矣! 大火不烧,是事难信,特为引证。《应验传》云:祝长舒,晋元康中,于洛阳住草屋,为大火延烧将及,邻舍几家,皆忙搬移物件,他在草屋中,一心称念菩萨圣号,乃为菩萨威神加被,风回火转,至邻舍而灭,人皆奇之,草屋飞一火星,亦当烧灭,何以安然无恙?乃询其故,答曰:惟念观世音圣号。里中有一人,不信称名所致,特因风燥之时,夜间掷火烧之,一次不烧,连掷三夜,皆不能烧,方信菩萨神力冥加,乃向直言忏悔。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此大水难无畏。观听旋复:此句是妙力,下是大用。谓由反观听闻之性,旋彼妄闻,复归真闻,听闻属水,故闻业交,则见大水,今既旋闻复性,则无闻业,是以水不能溺。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亦即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故大水难无畏矣! 唐岑文本,字景仁,棘阳人,少信佛,尝诵普门品,一日往吴江舟覆,文本亦溺水中,俄闻有人云:能诵普门品,水难应免。如是者三,遂浮水面,须臾水浪漂送岸边,为人所救,得免于难。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此罗刹难无畏。妄想乃是第六意识,前佛破识非心文云: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喻之如贼。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如同罗刹能食人,深可怖畏。大士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不循根,根尘不偶,识心亦灭,故曰断灭妄想。妄想既灭,心无杀害,全超鬼神心行;以此威力,加被众生,故能令众生,诸罗刹鬼国,但能一心称名,鬼不能害,则罗刹难无畏矣!传云:师子国有入商贾,一百余人,航海而来,忽遇恶风即鬼风,将船飘堕罗刹鬼国,许多罗刹女来欢迎。内有一商人多智,知入罗刹鬼国,乃号召于众曰:今者船入鬼国,汝等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免于难。众即依言称念,忽起大风,将船吹出,速达我国,足证圣言之不虚也。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此刀兵难无畏。熏闻成闻者:大士反闻照性,本觉内熏,熏彼妄闻,而成真闻,耳根如是,销妄复真,六根悉皆销复。后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同于声尘听闻之性,一一复归元真,尘亡根尽;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大士以此自证,金刚三昧,不动不坏之本,加被众生,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即大士金刚三昧之力,加被被害众生,身同金刚,故其刀触身,刀即段段坏。纵然其刀不坏,其身亦无所损,使其兵戈,犹如刀割水,水无断痕,如风吹光日光也,光不息灭。以能触之刀,色尘即藏性;所触之身,身根亦藏性;藏性合藏性,即同以空合空,性无摇动,则刀兵难无畏矣!齐书孙敬德,防守北陲,造观音像,每日礼事,后为贼横引,判处死刑。有一梵僧,教诵观音经千遍即普门品,后临刑刀成三段,其首无伤。丞相为奏免。又如六祖,刺客三挥利刃,犹如斩影,刃从头过,头无所伤,此乃六祖,自证之力耳。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此诸鬼难无畏。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者:反闻熏修,伏归本元真精之性。发本明耀,耀性发明,遍周法界,则诸幽隐暗昧为性之鬼神,皆不以自全矣!此明能破暗故。大士以此威光,加被众生,能令众生,仗承威光,诸鬼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以彼背明向暗,反不堪于光耀。如枭鸟昼盲夜视,罗刹向日不见,视尚不能视,何能加害耶? 药叉,此云轻捷,有地行、空行、天行三种,是男鬼;罗刹,此云可畏,是女鬼;此二皆食人之鬼,人尸若臭,咒养令鲜食之,乃北方多闻天王管辖。鸠槃茶,此云瓮形,是魇魅鬼,能魇魅于人者,乃南方增长天王管辖。毗舍遮,此云啖精气鬼,能啖人及五谷精气,乃东方持国天王管辖。富单那,此云主热病鬼,乃西方广目天王管辖。等者,以该其余诸鬼。皆以阴隐为性,故虽近其旁,目不能视,如土地不见洞山者,既不能视,则诸鬼难无畏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此枷锁难无畏。音性圆销者:音声动静二性,悉皆销灭,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曰圆锁。观听返入者:即观照能听闻之性,逆流而入,故曰返入。如是,则入一无妄,不但声尘销灭,则色等诸尘,亦随声尘以俱灭,故曰离诸尘妄。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见等诸根,亦随闻以旋复,根尘双泯。以此妙力,加被众生,故能令被难人民,而能称名即成感应,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其身。因妄尘既离,妄身亦空,故禁闭囹圄,系缚身体;在颈曰枷,练脚曰锁,此皆治罪人之刑法;或误入宪网,或屈遭陷害;若能一心称念圣号,皆得解脱,则枷锁难无畏矣!晋窦传河内人,永和七年,为高昌步卒,吕护所俘。同伴七人,共系狱中,不久将杀,僧道山时在护营中,与传相识,乃往视之。传曰:命在旦夕,能相救乎?山曰:‘尔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必有感应。’传遂至心默念三昼夜,械锁忽然自解械销,即脚栲之锁。。传念同伴桎梏,何忍遽舍,复求菩萨神力普济,乃劝同伴,同心称念圣号,诸人刑具亦解,遂同遁回乡里,自是笃信奉法,一乡之人,莫不敬事观音也。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此劫贼难无畏。灭音圆闻者:即大士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外无敌对,根圆、则咸归一心,故能遍生慈力。乃至碜心毒人,亦不能起恶,悉化为慈悲眷属矣!《法华》云: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是也。大士以此慈力,加被众生,能令众生,经过危险之路途,或旷野山隘之间,或盗贼冲出之处,皆险路也。但能称念圣号,贼不能劫,则劫贼难无畏矣!昔尼宗本,高平金乡人,幼有清信,日诵《普门品》,乡党称之。后出家为尼,被虏所拘,急诵《普门品》,旋即得释,归路出冀州,复遇贼所逐,攀上枯树,诚念观音圣号,贼寻索不见,得免贼难。初八难无畏竟。

午二 三毒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贪、嗔、痴名为三毒;以能毒害法身慧命,故名三毒,甚可怖畏!又贪、嗔、痴,是三途因:多贪众生堕地狱,多嗔众生堕饿鬼嗔心属火,饿鬼则受饥火烧然之报。,多痴堕畜生,亦可怖畏!今言三毒无畏者,非纵恶无所畏,乃由持名离毒,大威神力,得无畏也。 此离贪毒无畏,诸贪之中,贪欲为首。惟此淫欲一事,人最易犯,见色动心,必落爱欲深坑,且最难断,为害最大。若要离欲,《法华普门品》云: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由仗菩萨威神之力,及自己持名念力,以念力对治淫心,仗威神销除业障也。

熏闻离尘者:此乃反闻照性之功,熏彼出流之妄闻,而成入流之真闻,入流则必亡所。声尘之结既解,诸尘之结齐解,而色尘岂能劫于家宝乎?能令一切多淫众生:淫而言多者,乃是夙习深重,数数入声现起淫念,发为淫行,轻则损身失德,重则倾家丧命。其尤甚者,淫欲属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多淫众生,能常念菩萨圣号,由菩萨威力加被,即能远离贪欲,则离贪毒,自可无畏矣!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此离嗔毒无畏。纯音无尘者:纯一闻音妙性,别无所对声尘。此句,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无所对之境,亦无能对之根,根境双泯,惟一圆融,清净宝觉,内外一如,无能对之与所对;以嗔恚生于对待违拒,大士自证境界,圆融一体,无对无碍;以此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有忿怒嗔恨之众生,但能常念恭敬观世音,以念力而伏嗔机,仗慈风扫除恚热,便得离诸嗔恚,则离嗔毒,自可无畏矣!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障。销尘旋明者:销除所缘之妄尘,旋复自性之本明,此即前文所云: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所以外之法界,内之身心,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无所障碍。大士以此自证智力,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昏钝性,即是愚痴,愚痴、以昏迷暗钝为性。能障智慧,故曰昏钝性障。阿颠迦此云无善心,皆由痴习偏重,迷正知见,邪见炽盛,拨无因果。若能常念恭敬观世音,以正念而袪邪执,仗智日以破昏蒙,便得永离痴暗,则离痴毒,自可无畏矣!二三毒无畏竟。

午三 二求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此应求男无畏。世人无有男子,其畏有三;一年老无人服事;二后事无可嘱咐;三宗嗣必至断绝。故必求生男。《普门品》云:‘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彼经但说求男之法,未说菩萨加被之力,此经但说加被,未说求男之法,两经会合解释,其义则全。 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此二句,指修行证理,销融四大之幻形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旋复一真之闻性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不动摇不生灭之理体。亦即佛所云:皆获一乘,寂灭场地也。涉入世间,不坏世界七句;乃称体所起之大用。菩萨身能善入微尘佛刹,以一身而现无量身,涉入三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及正觉世间。,随类现身,不坏世间之相,依理成事,从真涉俗,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有生男义。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供养有二:一身供养,执侍巾瓶,效劳服役,此求福足。二心供养,常随佛学,代转*轮,心能善顺佛心,令佛畅慰本怀,各各佛边,为法王真子:此求慧足。以此余福余慧,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子众生,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有福德,则富而且贵;有智慧,则廉而能明。若有福无慧,则识庸见浅。若有慧无福,则家贫力薄。凡有求者,菩萨令生福慧双美之男,则求男无畏矣!

余亦父母向观世音菩萨所求而生。余籍福建,古田县吴氏,父为木商,年三十五岁,生二女而无男子,余父同母,即向观音大士求男,家供奉大士像,余母每日礼拜,后有孕,礼拜益力,一夜梦见大士、抱一孩儿,授余母曰:此孩与汝作子。余母接之喜而醒,乃告余父,及余祖母。即日设供,供养大士,虔诚礼拜,越三日生余,加意抚育,不幸五岁父母双亡,由祖母及叔父教养,至七岁入私塾,师及乡党,目余为神童,至十岁,好武力,与同里儿童角力,将他打伤,其童哭而归告其母。其母与余祖母交涉,祖母对其再三道歉,乃骂余曰:那里晓得观音大土,送汝这一个顽皮儿到我家里来。当时闻之,不知其意。待祖母喜时,向询其事,乃将父母求男相告。祖母曰:我以为大士送来,必是好子,那知汝乃顽皮儿,余即思念,倘若不立志学好,菩萨都要受累,乃跪向祖母言:望勿忧虑,必定学好。从此即专心求学,十四岁入考,至十五六,常思入山修行,当时亦不知为僧。十七岁祖母逝世,十八岁欲出家为僧,为叔父所觉,不许。至十九,方入佛门,二十岁,受具足戒,即出外参学。廿四岁,听通智老法师,讲《楞严经》即发愿为法师,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作家务,弘扬《楞严》大法,令得久住世间,前曾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赤本此志愿也。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此应求女无畏。《指掌》云:男承内嗣,女结外亲,有男无女,亦非全美。故半子亦有求者。《法华普门品》。约女人欲求生女,以是同类为亲,故欲求之;求之之法,亦不外礼拜供养而已。 六根圆通:圆者圆融,六根互相为用,随举一根,皆具见、闻、嗅、尝、觉、知。通者通达,六根根隔无碍。圆通二字,贯下诸句。由通达故,明照无二,六根灵明照用,无二无别,所以立大圆镜,能承顺十方,微尘如来,一切秘密法门。由圆融故,含十方界,而能含裹十方,诸佛世界,所以立空如来藏,能领受诸佛法门,大小权实,完全无失。《正脉》云: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故能应求女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大士以此自在妙力,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有女子之众生,欲求生女者,果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得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之女,外则品貌端正,窈窕庄重,则有福;内则性情柔顺,贞静幽娴,则有德。有福众人见之生爱,有德众人见之生敬,有相即福相与德相也。若但端正,而不柔顺,则可爱,而不可敬;若但柔顺,而不端正,则可敬,而不可爱,福德二字,福字连上,德字连下,福德兼备,故得众人爱敬,则求女无畏矣!三二求无畏竟。

午四 持名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此明持名无畏。以但持观世音菩萨名,不持诸菩萨名,恐一名不及多名,而生怖畏也。此三千大千世界:指娑婆世界,共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现住世间:即现住三界六道,随类化身,乘愿利生;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之多,此为圣人现量,所知所见。 修法垂范下:显诸法王子,行化不一,有修实行,自利之法,亦可垂范众生,以为众生模范。教化众生者:有修权行利他之法,随顺众生根性,示现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方便权智者,各各则有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此明一名能敌多名。其故何也?由我所得耳根圆通,即是圆通本根。本根有二义:一、为娑婆本利之根,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二、为诸圆通中之本根,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上但标名,下出体相;谓此圆通本根,发自妙耳门之中。耳门所以称妙者,即古观世音佛,所授从闻、思、修之法,依根中闻性,不生不灭之妙理,起反闻照性之妙智,照破五阴,解除六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圆通体,发自在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者:然后称体起用,应化无方,身之微妙也;鉴机不谬,心之微妙也。含容、指妙心,谓心含十方,无量世界众生;周遍、指妙身,谓身遍圣、凡、染、净十界。故能令众生,持我观世音一名,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数诸法王子名号,二人福德,正等无有别异也。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指掌》云:一名多名,单持共持,以二人之行迹论之,有类霄坏;以二人之福德论之,不异丝毫。其故何也?大士曰:单持我一名号,与彼共持众多名号,福德无异,则持名无畏矣!此实由我修习耳门三昧,乃得真实圆通故也。以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故能超二十四圣而独妙,当敌诸法王子以勿疑矣!观后二句,菩萨密意,已将诸圣圆通,选己为独最也。后佛敕文殊更选者,为不了佛与观音密意者,添此葛藤也。二条陈无畏竟。

巳三 结名显益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结名。前总标文云:‘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是即指上十四种,乃名十四施无畏力。菩萨以身心为能施,无畏力为所施,十四种众生、是受施者。菩萨三轮体空,不住于相,无能施之身心,无所施之无畏力,无受施之众生,生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故能周遍普及十方众生,令得离苦受益也。 以上十四种众生,机遍十方,八难众生,身罹苦难,畏其性命不保,但能持圣号,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而全性命。三毒众生,惑业深重,畏其将来堕落,但能持圣号,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得离毒。二求众生,无有后嗣,畏其老死无靠,但能持圣号,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生男女。持名众生,持念一名,畏其福德缺少,但能得一心,即蒙大士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等无异。故十方世界众生,皆称观世音为施无畏菩萨也。辰二十四无畏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