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圣是属于佛教名词,指的是有漏智修善根的人和道德才智极高的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还是需要诚心的去修行,多多领悟佛法中的智慧,这样才有希望成为贤圣,那么关于贤圣与凡夫的区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了解凡夫与贤圣的差别,以及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了解这些内容后可以帮助我们怎样从生死凡夫开始修行踏入了生脱死的贤圣行列中。就像我们要去某个地方,我们要先弄清自身的位置,再弄清目标的位置,所经过的路线等,我们才能运用各种工具走向即定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比对自身所走的路线有没有偏差等。
什么是生死凡夫呢?《杂阿含经》卷六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染着缠绵,这样的状态称为众生,这也是生死凡夫的标志。“色”是指四大所造色,通俗讲即有形质的物质,比如身体、房子、车子等,对这些物质贪爱、染着、缠绵,这是生死凡夫的特点。受想行识属心法部份,通俗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心理层面,感受、想法、思量、心识,这是对心理层面进一步的细分。心理层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但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而且是时时刻刻,比如身子痛、心里不爽、情绪变化、爱心、恨心、美妙的想法、思考思量、心浮气燥等,这都属于心理层面的影响。如果用刀解剥身体,都不能找到这些,但却不能说没有。
什么是贤圣呢?《长阿含经》卷二佛说:“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像这八种类型的被佛称为贤圣。
向须陀洹是凡夫与贤圣的分界线,虽然未证得初果须陀洹位,但已发心出离,愿意趣向解脱,并能随从法流修行,所以又称预流向,即逆凡夫行,流向贤圣所行,所以此位虽未证果,但也列入贤圣行列。
修习圣道破三结缚得初果须陀洹位,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通过如实正观五蕴色受想行识无常非我而破身见,身见又名“我见”。三界众生因为我见而被系缚,以为五蕴身心是我、我所,所以称为我见。依法破我见后,自然便对佛产生正信,对佛所说五蕴身心无常非我产生正信,对同样破除我见的贤圣僧产生正信,对佛所说的戒产生正信,因为我们依佛所说修习,亲证五蕴非我,所以这是真正的正信佛法了。
五蕴非我,那么对五蕴所施设的戒又是谁持戒或破戒?但为趣向无漏智故而持戒,但不取戒相,如此自然也就破除了戒禁取,更不会胡乱持戒。所以当破我见结后,后面的疑、戒禁取二结自然就跟着破了。《杂阿含经》佛说:“于三结断,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初果不会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最迟往返人天七次,便证阿罗汉,究竟苦边,永出轮回。这是初果的特点与功德。
证初果位后,我们才能修断对五蕴的贪爱,从而断除对五蕴的染着、缠绵。为何?五蕴无常非我,如果对五蕴贪爱、染着、缠绵,那么当五蕴无常变易时则生大苦,所以无常即苦,故五蕴即苦,追逐贪恋五蕴而不舍,即是追逐贪恋苦而不舍。又,五蕴即非我,这样贪着为了谁?又为了什么?所以只有破除我见后,我们才愿意去断除三界贪爱。否则,因为“我”而贪爱取逐,因贪爱取缘而有,因有缘而生,因生缘而老、病、死、忧悲苦恼聚集。
修习圣道薄欲贪嗔即得二果斯陀含位,二果位只要往返人天一次即究竟苦边,得阿罗汉,永出轮回。三果阿那含断五下分结,即断除了欲界的贪欲、嗔恚、我见、疑、戒禁取,舍身后于色界十九天得阿罗汉,究竟苦边。四果阿罗汉则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我慢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永出轮回,是名阿罗汉果。
从以上的四种果位施设中,我们发现生死凡夫与贤圣的差别,生死凡夫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种根本烦恼,生死凡夫被六烦恼系缚驱使而不得自在。而在踏进贤圣的道路上,我们发现这六种根本烦恼正在逐渐破除,贤圣正从六烦恼中解缚脱离而越来越自在。所以换个角度说,被烦恼系缚驱使的叫凡夫,脱离烦恼系缚驱使的叫贤圣。与六烦恼染着缠绵而不舍的是凡夫,正在舍断六烦恼的是贤圣。
所以如果有人问,佛法讲什么?那我们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回答说,佛法讲如何断烦恼,如何离烦恼苦而得快乐自在,因为没有烦恼就是快乐!所以佛法修行就是断烦恼的过程,就是离苦得乐的过程,就是从生死苦恼的凡夫趣向了生脱死快乐自在的贤圣的过程!就是断除了对五蕴的贪爱、染着、缠绵!所以贤圣都是于五蕴处调伏贪爱、染着、缠绵!
注:具体如何破我见证初果,请查阅相关文章。证初果后如何修断三界贪爱自然也就会了,就看自己勤不勤奋去断了。另外,初果和二果仍有贪、嗔、淫烦恼现行,此处略提一下。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凡夫和贤圣都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了,也知道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师兄要切记,想要成为贤圣除了坚持不懈的修行之外,在修行的时候也是一定要诚心,用心。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