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不但要学习佛法,也要对六即佛有个了解。六即佛在佛门中占有重要地位,所含内容也很深,师兄在了解它的意思时需认真,这样才能知道六即佛的意思。由于有些师兄对六即佛并不了解,所以想知道什么是六即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六即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为什么叫做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滥,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称“即”。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三、乃至十五夜的月亮,从明暗盈亏方面观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从月亮的本体上观察,原只是一个月亮。同时还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从凡夫到成佛,佛性虽然一样,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滥,分明有六个阶段,这是“即而常六”。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十五天盈亏不同,只是一个月亮,这就如“六而常即”。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如“即而常六”。
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六即的道理,是最为恰当的。大师的《六即颂》,这样说: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据理而言,一切众生当下是佛,所以说“动静理全是”。约事而言,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完全和佛性相违,所以说“行藏事尽非”。一切众生,虽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因此逐物忘返,长劫轮回。遂令佛性之体,随六尘而流转,不知发真归元,修学佛法。所谓“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所以说:“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学佛的人,往往有两种毛病:一种是只知道“动静理全是”。便大言不惭,自谓即心是佛,直踏毗卢顶上行,当下与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说什么持戒、念佛、修善、作福。还有谓:“呵佛骂祖,是祖师家风;魔来也斩,佛来也斩。”言语虽然相像,争奈“行藏事尽非”,自已到底仍是一个业障凡夫。还有一种人只知道“行藏事尽非”,自认是一个业障凡夫,那里有资格学佛?那里有资格生净土?更那里有资格成佛度生?这便是辜负了自家的佛性,而不知“动静理全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明白这理即佛颂,便可以对治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磋陀
这是颂名字即佛,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无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说:“当体是”。从前不知,现今方知,自恨从前昏昧,不解佛性的道理,造诸恶业,枉受轮回,所以说:“翻恨自磋砣”。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是念念照真常的佛性。“心心息幻尘”,是心心息灭虚幻的尘缘。遍观一切诸法的本性,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正是修观行时,所用的法门。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末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这是颂相似即佛,指观行有得,相似解发而言。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却相似于断惑证真,所以称“相似即佛”。“四住”便是见、思二惑:见惑一住(见一切住地),思惑三住(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见思烦恼,虽然已经断除,而无明还没有破,所以说:“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无明还在,还没有得到清净的智慧,亲见本有的佛性。譬如眼病尚未全愈,空中仍见狂花,所以只能算相似即佛,比真正断惑证真的不同。这相似即佛的位次,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然而要得到却也极不容易。南岳大师自称证十信位,十信位便是相似即佛的位次。《起信论》说:“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成就信心,就是证十信位,可见证十信位不是容易的事。而智者大师自称证五品位,那是观行即佛的位次;蕅益大师自称名字位,那只是名字即佛的位次而已。这几位大师自示所证的位次,并不一定是谦虚,是在告诫学者,要老实修持,不要生增上慢,未得谓得,疑误自他。《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说六根清净,所得功德,便是相似位中的相貌。举世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没有看见一个人,有这样的六根功德。可见相似即佛的位次,已经不容易证到,何况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呢!所以我们博地凡夫,唯有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弘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才是真正超凡入圣的途径啊!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这是颂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无明分分而断,法身分分而证,所以称“分证即佛”。功行既深,一旦无明豁破,心得开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然而还没有断尽无明,满证法身。比如虽穷水流,犹未能尽其源头,虽见明月,犹未能十分亲切,所以说:“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经中说:“菩萨虽见佛性,犹未了了,如隔罗【索*殳】。”正是这个意思。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能认识,于是逆性而修,招种种苦报,翻本有的佛性,成为虚妄之法。诸佛如来,明见佛性,顺性而修,得常、乐、我、净的胜报(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翻众生虚妄之法,成佛性常住之果。其实众生诸佛,佛性相同,因为一则顺性而修,一则逆性而修,顺性便全妄成真,逆性便全真成妄,所以古德常说:“众生所迷,即是诸佛法身;诸佛所证,即是众生理本。”所以说:“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诸佛成道,但证本有佛性,佛性以外,那里更有一法,为诸佛之所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六即的道理,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但也有原则性的不同。藏教六而不即,因为真、俗二谛,不相和会,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能一味融通;通教虽六而常即,而不即是佛,因为虽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没有谈到佛性;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以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圆教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即佛的道理,只有圆教方才具足。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湿性之一体。所以说:“前三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
就藏教而谈六即,是很勉强的。因为藏教虽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谈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现在姑且模仿圆教的教义,就藏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