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净宗的修学次第

发布时间:2023-08-04 10:52:54作者:大悲讲解

净土为脱离六尘之清净境界,或无相,或有相,皆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实报庄严土。行者通达禅宗,的的见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报土--功德开显未备也,只可寄居他佛报土之中。肉身未谢以前,预能神往,以性理已与佛互融也;世寿告终,娑婆缘力不复牵缠,遂得完全解脱,专归净土。此本地上菩萨能事,非凡夫所能致;阿弥陀如来具大弘愿,凡夫苟信、愿、行三事具足者,临终亦得往生。此中国净土宗所由起也。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中国之有净土宗,自东晋慧远始。深明涅磐妙旨,兼达《华严》胜义,念佛三十年而后收往生之效。此实从性起修,迥非散心可比,许其得预报土也。元魏初译《摄大乘论》,阐发往生极乐之义,非初地以上菩萨不可。凡夫无此资格,今生念佛只种初因,盖于心地植一净种而已;生生念佛,渐次发达,终有往生之期。学人求速成者闻而生畏,有主张往生兜率;欲界所摄,凡夫所能及故。证阿弥陀如来之位者,其数本来无量,法藏比丘乃得果中之一人。在因地时,曾发大愿建立化土,将来愿生其土者,不论圣、凡一律摄受。昙鸾、道绰先后提倡此义于陈、隋之间,唐初善导继之,凡夫能生净土之说遂盛于世。然所见之佛多属应身,与菩萨往生必见受用身者异。

中国净土宗既为凡夫而设,往生当以化土为限,然亦有因根机、方法两殊而得迳生报土者,不可不先明其原理。分述如次:

其一 原理

有具体之身,必有所依之境。境界之垢、净,由于自心之执着与否。凡夫识执坚固,所感无非烦恼之境,所居总称垢土(间有美善境界,亦烦恼摄);圣者识执消除,所感无非安乐之境,所居总称净土(虽入热闹场中,亦安乐摄)。然圣位高下不齐,净土境界遂有差等。佛于诸执无所不尽,故所居净土最庄严。单纯法身无净土可见,姑不具说。诸佛受用身,不论有无色相,皆有净土可言:或显示庄严之迹,或隐具庄严之致,要皆加强水大以开敷之,复增火大以辉耀之,从而一一条理其意趣者,则妙观察智之功能;彰为妙相时,总体有类大莲花,花之上建立清净国土,事事物物无不庄严超俗,所谓极乐世界是也。行者能入观自在三摩地,自然感见;凡夫恒为识缚,迷不自觉耳。而因行者功夫深浅,所感略分二境。

(1)报土

行者已与二空真如相应,佛性分明呈露于心者,则能以妙、平二智证明诸佛由本性流出之净相,故所感纯属智境,纵兼用识亦不妨碍。此名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皆绝对无量。

(2)化土

行者只与生空真如相应,自心佛性尚未发明者,虽能解脱六识缠缚,不复牵于尘境,得归根于第八识,然俱生法执尚存,不免异熟识之拘碍,所感见者不过变易身土,所谓无量寿乃相对无量,佛与菩萨皆有涅之时。(见《观音受记经》)

常住报土之受用佛皆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法身寓乎其中,化身依之而出。《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故极乐世界原为诸佛通境,非一佛所专有。“阿弥陀佛”四字乃“无量佛”之义,“南无阿弥陀佛”即“皈依一切佛受用身”之意。配列西方,则准俗谛“归结”之义比况受用果也。净土宗隐以“阿弥陀”为一佛之专名——即法藏比丘证果后之特号,专念一佛较易成功,亦一方便法也。然专名“阿弥陀”者亦不只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尊同名同号之阿弥陀佛云(见《龙舒净土文》)。或皆法藏果位之化身,但无根据。

《佛说灌顶经》略谓:“十方净土均可随意往生。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此约专名)国独多?’佛言:‘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心乱无志。为令众生趣向归一,易于成就,故偏赞一佛土耳。’”研究家不可不知此旨。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其二 根机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知极乐世界关系根机甚大,非人人皆得往生。盖如来之身非善根太浅者所能亲近,庄严之地非福德太薄者所堪享受也。净土有权有实,能生根机则分三品。

(1)上根

洞彻佛性,不受烦恼、所知二障之累者,庶称上根。此类根机已获得朴素法身之位,能与普贤心相应,惟妙、平二智尚未发展,不克自显庄严净土。然既免二障锢蔽,则他佛以福德性加持时,得令自心速开此性,当下显现他受用土;虽往生须待肉身谢落之后,而即生一入三摩地,妙境既随时现前矣。

(2)中根

未见佛性、但能解脱烦恼者,可称中根。此等根机尚未入法身之位,虽与“无生”之旨相应,只能不受六尘留碍,所知障尚厚,自心福德性未易开发,惟从事迹上三种布施获得局部福德因缘而已。如能发愿往生极乐,则以弥陀之接引力,临终不致入于偏空涅,得转生方便净土,自成变易之身。

(3)下根

具缚凡夫二障俱厚、佛性埋没殊深者,则称下根。此类根机虽植人天福德、因缘,与言解脱,渺不可期。但能真诚发愿趋向极乐,隐隐中自获弥陀吸引之力,使心地净种潜萌;因弥陀本愿无所不摄,真诚者必起感应也。日日念佛无间,则与弥陀联络渐固。临命终时,诸识暂断,净种独存;第二念起,意识复生,已觉随同佛菩萨化身西去。惟未能得生变易土,则权设化境以居之,仍须涵养莲胎之中,多劫然后现身也。

三根胜劣不一,要非一成不变。初未见性者,因真诚念佛之故,弥陀引力日强,能令佛性逐渐开发,二障逐渐微薄,未往生前,如获大彻大悟,则中、下根亦可升为上根。倘用功不知精进,佛性终身潜伏,而又素缺福德、因缘者,则无生西希望,惟种一净因,来生或得继续念佛而已;福德稍厚者,亦得生天。但临终若得善知识加持,亦许摄入化土。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其三 方法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非若教家所习“圣道法门”之难行(见《十住毗婆沙论》),堪与禅、密两宗鼎足而三。此宗实行方法,以《楞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为主要条件。深达此旨,无不如愿往生;否则尚无一定把握。“都摄六根”者,不与六尘勾结,内守根性,从此发明八识净相也--此净相即建立净土之基础;“净念相继”者,于净相之上,提起弥陀本性,与他佛清净法流相接,念念不忘,终得被摄坚固也。净念方法有详有略,大别二种:

(一) 观想

(1)从色相观佛为入手方便,由相会性即见真佛。详细方法有三。

(a) 《不思议经》所说

法于现在诸佛中随心所乐奉为本尊,起大净信心,于精舍内建造尊像(或用画图),相好庄严。即于像前恭敬礼拜,借假相契会如来真实之身。上下谛观,一心不乱,乃至离像亦见佛身在前。已了了分明,则舍相存性,勤修供养满三七日,福德大者即见如来真身出现。此须以雄猛精神求之;若稍滞怯弱之心,便不能成。确见真身,即请佛为说如来“不思议境界大三昧法”,并须自觉所见不过识所表现,当体全空。功行精熟,即入随顺忍,或登欢喜地,舍身则往生极乐世界(或妙喜世界),恒常亲近如来。夫任观一佛均能往生极乐者,以极乐为一切佛受用身通境也(妙喜则一切佛金刚身通境)。此法,上根适用之。

(b) 《思维经》所说

法以心眼先观自身额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次观此骨辟方一寸,色白如珂。次观全身白骨变琉璃色,净光洞澈。次观此琉璃身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提。唯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入后复放,循环观之。白色初少后多。自身既能随念大放白光,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对面端坐,相相谛取。然后总观佛身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念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常如与佛对坐。及其纯熟,虽不作观,佛相亦常现前。如是,临终自有把握。此法,中根适用之。

(c) 《观经》所说

法分十二层观想,每层所观须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乃称成就:(初)观日,(二)观水,(三)观地,(四)观宝树,(五)观宝池,(六)观楼阁,(七)观花座,(八)观无量寿佛宝像,(九)观无量寿佛受用身,(十)观观世音菩萨,(十一)观大势至菩萨,(十二)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此上根观法也。初观藉引光明性,二观藉引滋润性,三观至七观建立依报,八观至十一观建立正报,十二观则普现无数佛菩萨及诸眷属与夫一切庄严事物矣。十二观法成就,舍身必生报土,又何疑焉?中、下根不能观此胜境者,但观三圣化身立莲池上,可矣。(《观经》以此为第十三观。)观之纯熟,临终得生化土。

(2)持名

心、身俱弱者怯于观想,则可执持名号以代之。略分二门。

(a) 定心念佛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承上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来。盖既具善根、福德、因缘之人,发愿往生极乐国者,须持名至一心不乱,而后可操左券也。一心者,一心念佛也。心中密提弥陀本性,藉持名号播为言音,水轮从而滋润之,净种虽未遽开,然既渐形坚定矣。不乱即三昧之初步,善根厚者,净持一日即得此境;次焉者,须持二日乃至七日而后得之;七日以后心犹散乱,善根斯逊矣。既得一心不乱,如能直入三摩地,真佛随时现前,舍身决生报土;不能入者,临终仍不颠倒,见佛菩萨来迎,生于化土也。

(b) 散心念佛

《观经》色法十三观皆定心念佛摄。外此而能生西者复有三观,不须定心,惟以善根为主;盖夙生固尝散心念佛,未获如愿西归之流也。然弥陀摄引之力虽未到饱和之度,今生倘遇增上缘,亦有往生机会。第十四观摄上品,以能发菩提心者当之;第十五观摄中品,以能止恶扬善者当之。--此皆发愿回向便得,不须刻苦念佛也。第十六观摄下品:现生本来广造恶业,转世应堕下三途,而四大分离之顷,意识无暇缘恶,宿根不无流露之机,倘遇善知识来临,向其提起弥陀本性,则善心顿发,趋势猛利;更依善知识之教,明念佛号十声以上,藉水轮滋润之功,居然净种活现,不被恶业牵累,能随瑞相栖神化土之莲胎。--此全仗善知识加持力为增上缘,否则无此特效。但夙生若未植相当之根,临终纵蒙善知识加持,仍不得往生耳。若夫夙根既具,平日又能修善发愿,一生虽散心持名,临舍报时,倘得善友助缘,宜有生西效果也。

以上所举为净土宗应有之法;亦有兼诵陀罗尼及《阿弥陀经》以厚缘力者。陀罗尼能令行者决生报土者,厥为无量寿根本真言。然须依轨修之,属密宗范围矣。常途所念之往生咒乃根本真言之一部分,苟得正当传授,助力亦大。

净土宗亦有祖师之名,但非如禅、密两宗之一脉相承;凡提倡本宗最力,复能以身作则、精进不懈、有切实瑞应可言者,后人每尊之曰祖。晋之慧远、唐之善导、宋之延寿,其最著者也。唐以后多用持名之法,观想一门罕能实践,因无三密加持难成就故。若用三密仪轨,则又不属本宗范围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