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佛教后师兄需要的对二谛理论有一定了解,它在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作用也非常大。师兄只有认真去了解它的内容,那么才能感到它的作用。只是二谛理论在佛教中有何作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二谛”理论起着一种缓和佛教学说与世俗社会观念冲突的作用。或者说,“二谛”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佛教徒既要坚持佛教的出世性,又不得参与世俗生活(对其有所肯定)这二者间的矛盾。佛教是一种宗教,而宗教就有强调出世的特性,但佛教徒又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否定现实世界再彻底也只能是在口关头上。而在实际上,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对人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佛教徒是不能生存的,佛教是不能存在的。因而,佛教徒在坚持宗教的出世性和不得不参加与世俗生活(对其有所肯定)方面存在着矛盾。而“二谛”理论恰恰是调和这种矛盾的有力工具。根据许多佛教思想家的“二谛”理论,坚持出世性,如否定世间现象的实在性,是“第一义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方式)肯定世间现象的实在性,是“俗谛”。二者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因此这种“二谛”理论为佛教徒对整个佛教学说(教义)体系做出了圆满的解释,为佛教徒既能大力从事宗教教义的传播,又能无所顾忌地参与世俗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二谛”理论起着一种调和不同佛教理论之间矛盾的作用。佛教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佛教理论不是一个人所作,亦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佛教理论体系各部分分间、不同思想家所提出的观点间(甚至同思想家不同时期的观点间)、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理论间会有不一致或十分矛盾之处。佛教理论体系中引起不一致或矛盾的诸成分往往对整个体系都是必要的,或都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因而,对后来的佛教徒来说,对不一致或矛盾的部分进行取舍是十分困难的。而“二谛”理论则恰好解决了后来佛教徒的这一难题。他们可以把佛教体系中那些不一致或有矛盾的部分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理论,言明其都出佛说,只是使用场合、适用对象不同。如佛教史上有关“有”的理论(如小乘有部等的理论)和有关“空”的理论(如一些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论),在后来的不少佛教思想家那里或被称为“俗谛”,或被称为“真谛”。“二谛”理论的这种作用,与后来在中国十分突出的“教判”理论极为相似。“教判”理论与“二谛”说的内容不同,所起的整体作用也不同,但基本精神是相近的。“二谛”理论之所以在原始佛教时期未明确提出,在小乘部派佛教时仅有初步发展,在大乘兴起后(特别是在中观派产生后)得到重要发展,地位突出,是与佛教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理论并不十分复杂,相对来说体系中矛盾少一些,克服上述矛盾的迫切性不十分突出。到了小乘部派时期,佛教体系内的矛盾起来越多,但小乘佛教在初期并未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初期小乘佛教对“二谛”这一概念极少提及,中后期的小乘佛教才开始较多论及这一概念)。只是在大乘兴起后,情况才有明显的变化。中观派看到了佛教体系中日益加深的理论矛盾(既有小乘不同派别间的理论矛盾,更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间的理论矛盾),因而把先前佛教中的有关理论进一步整理,提出了较有深度,对佛教发展较实用的“二谛”理论。
最后,佛教的“二谛”理论对于破除佛教内部的盲目崇拜,促进佛教的理论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宗教都是要讲究崇拜的。佛教当然也不例外。但佛教的高明之处又在于它有不盲目崇拜的成分。这在“二谛”理论中就有明显的表现。不少佛教思想家都认为不仅世俗认为真实的东西不能执着,不能当真,甚至认为连“佛说”也仅仅是言教,不能执着。认为“二谛”中的“真谛”也不过是言教(或仅是工具),不具有最终真理的义,不能执着。这在客观上促使历史上众多佛教思想家大胆思考,不盲目因循守旧,在理论上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这对于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