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仅以汉译佛典为例,就有一千多部、五千多卷(后世大藏经中收入经论卷数更多),这些汉译佛典,是古代无数高僧的心血结晶。参与佛典翻译的高僧中,有些来自印度,有些来自西域,他们或者独立翻译,或与中土高僧携手,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传奇动人的故事。无论取经还是译经,都凝聚着前代高僧大德的心血与信念,我们面对这些经论之时务必珍重珍惜。唐代译经家中,有一位传奇老和尚,原是印度得道高僧,受唐高宗之邀,以百岁高龄来中土,在华三十余年,译出经典五十余部,其中独立编译一百二十卷的《大宝积经》,为大乘五大部经典的完善做出重大贡献。
菩提流志以百岁高龄完成编译120卷《大宝积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姓迦叶。十二岁从外道出家,熟悉数论学说,并通晓声明、术数等。直到六十岁,遇着大乘上座部三藏耶舍瞿沙(称音),辩论屈服,才改信佛教,注意实践,五年间就通达了三藏教典,名称远闻。
唐高宗于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请,十年之后即武周长寿二年(693)到达了东都洛阳。当年,他在佛授记寺译出《宝雨经》,于序分末加入东方月光天子受记在中国现女人身统治世间一段,博得武后喜欢,替他改名菩提流志,意译觉爱;他在那时,还译了《实相般若经》等小部经典十几种。
不久实叉难陀来华,翻译大部《华严经》,流志即停止译事,和义净一同帮助他。
后来中宗复位,流志随着回到长安,住在崇福寺,从神龙二年(706)起,他重新专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等经,并开始编译《大宝积经》,历时七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完毕,这中间还夹着译出密典《不空羂索神变》等经。
流志译完《宝积经》之后就不再翻译,专门修持,十分精进,又经十几年,到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去世,据说寿一百五十六岁。
菩提流志所译的经本流通的,依《开元释教录》记载共四十三种、一百零一卷。此外,流志最初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那经》等小部十二种十二卷,未曾流传就散失了。
流志翻译经籍,最值得称道的是完成了《大宝积经》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编译。这一大部原来玄奘在临死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这样一搁数十年,无人问津。流志携来新的梵本,重新引起注意,中宗复位之后就加强了译场组织(译语、证梵义等都聘请了印度人),使流志主译来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流志利用《宝积经》独有的丛书体裁,变通办法,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零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流志译本的译文质量较高,因为当时译场组织相当完备,翻译经验丰富。特别是颂文翻译,旧本有些形式是六言或八言,不很符合中国诗歌体裁,流志重翻都改为五七言,且曲尽其意。所以徐谔替《宝积经》译本做的《述》里说: 大乘章句,义不唐捐,小品精微,拯无遗溺,能事毕矣,佛何言哉!
另外,流志的译籍一部分与密教有关,大都是当时增订过的本子(如《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就比较旧译本为繁广等),并有南印度密教重视观法的特征。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