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韦科市的贝勒大学,是全球最大的由基督教浸信会主办的大学。2004年,贝勒大学邀请着名宗教社会学家罗德尼·斯达克领衔,成立了宗教研究所,致力于对当代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实证研究。短短3年时间,该所就吸引了6名专职宗教社会学家加盟,申请到科研经费500多万美元,俨然成为宗教社会学重镇。该所的一个重要课题,叫做“中国价值观实证研究”。从今年9月开始,本报专栏作者魏德东博士以博士后的身份加入该项目,工作时间为1年。我们邀请他就在美期间对宗教问题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以及思考探索随时传来,与读者分享。也欢迎各界朋友对这个专栏提出建议和批评。
在贝勒大学,我感觉最有意思的课程叫宗教社会学前沿讲座。
通过调查, 伊莱恩有这样一些新的发现:
与1969年的一个调查比较,精英大学中的科学家信仰新教的比例由39%降到15%,无宗教认同的比例由36%上升到52%。
科学家与全美人口的宗教归属比较:全美归属福音派新教的比例为23.9%,科学家为1.7%;全美无宗教归属的比例为13.6%,科学家为51.2%;全美归属犹太教的比例为2%,科学家为15.9%;全美国黑人新教徒为10%,其中科学家为0.2%。
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上,科学家大致分为3类:约15%的科学家认为两者永远冲突,约15%认为永远不冲突,约70%认为有时冲突。
科学家认为宗教有好坏之分。所谓好宗教,指适应性强、个人化、提出道德原则、信仰多样、安居一地的宗教;所谓坏宗教,则指僵化、组织性强、提出道德命令、强迫信仰、四处硬闯的宗教。
伊莱恩在结论中强调了两点。第一,48%的科学家信仰宗教,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第二,在谈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或许灵性(spirituality)是比宗教更好的概念。尽管52%的科学家不认同宗教,但67%的科学家认可灵性,典型的灵性包括具体的信念、精神习练、灵性经验,但不需要外在的他力。灵性概念似乎比宗教更能反映科学家的精神状况。
伊莱恩的这项调研,有些数据印证了一些固有的看法,如犹太人中科学家的比例很高,黑人中则较低,科学家保持着很高的信仰比例,等等。
这项调查的某些数据则有些出人意料,颇为发人深省。如科学家中新教信仰者的比例大幅度降低,无宗教认同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就与很多人的印象不符。而近30年来在美国公众中盛极一时的基督教福音派,在科学家中则只有1.7%的市场,说明福音派实际上受到科学家群体的排斥。而科学家对所谓好宗教、坏宗教的判断,也旁证了这一点。随着这些数据的公布,相关的意义阐述及争论估计也将出现。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