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来源
以前,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新鲜温热的血肉,从而宰杀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堕生在地狱,受到各种痛苦。长者阿难向佛陀禀告了这一情形。佛陀说那是喜食血肉而屠杀了许多生命的果报。之后,阿难专门为此放了许多生命,使此人从恶趣的苦难中解脱了。复次在过去世,我们的佛陀曾是一位商主的儿子,名叫"降水"。 有一万条鱼在太阳下曝晒下即将死亡时,降水发起慈悲心,给予放生,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都生往善趣世界去了,这段历史,在下文中再予叙说。而“放生”一词是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行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徙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
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量劫中同为六亲眷属,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茹素、放生护生。这些与儒家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君子远庖厨”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为国人从文化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佛教的放生活动奠定了基础。中国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经》卷四中“不应食肉”等语而行断肉。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并令各寺设放生池,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居浙江天台山时,为使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81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便彻底佛教化,并经久不衰。
放生的根据,佛教徒最熟悉的有两部佛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木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行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徙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
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华人寺院都会举行放生活动。中国放生护生活动历二千年而不衰,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关于放生护生之法和果报,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从古至今这类放生护生感得善果的记载甚多,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影响。 至于历代高僧大德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胜数。例如:梁武帝问宝志禅师:“放生功德如何?”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渠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不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未来当证菩提。”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