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发布时间:2019-11-03 09:10:24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拈花智慧 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拈花智慧:传递心灵的智慧

  释果宁

  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你累了么?

  此刻,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是否经常会觉得疲惫?是否身心都已憔悴?想一想你已经多久没有清清静静地去读一篇文章,你已经多久没有踏踏实实地睡觉睡到自然醒,你上一次和爱人一起悠闲地品茶赏月是在什么时候?答应孩子春天一起去放风筝的承诺兑现了么?

  有人总是说,无聊是常态,无奈是常态,浑浑噩噩是常态我们现今的人们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极度的身心分裂中,我们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去拼命努力、拼命赚钱,在各种压力之下错过了生命中美好的风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渐渐的开始为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苦闷叹息,渐渐的,反而忘却了拼搏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幸福快乐。早年的梦想已经被现实的残酷消磨得失去了本来面目,竞争的压力让我们难有喘息之机别人工作的时候,自己要更卖力地超过他;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更要抓住机会赢得成绩人们总是在担心失去,可是在拼命去抓住的同时,一个个内心早已是千疮百孔,充满了压抑、焦虑、苦闷、孤独和无助。而这个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使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承受。

  在精神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我们的内心早已经被撕得四分五裂,然而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困惑迷茫?我们究竟是怎么迷失了自己呢?

  一切痛苦的根源,皆因你失去了和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伟大的佛陀在一次讲法前,拿出了一条手绢。佛陀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在手帕上打结,打了一个结,又打一个结,最后手绢上共结了五个结。佛陀坐下的弟子们都大惑不解,众人从来没有见过佛陀有这种举动,也不知道佛陀在手绢上打结是要来做什么。众弟子看着佛陀,一脸茫然、不明就里。

  这时候,佛陀把打完结的手绢举起来,慈祥的目光扫视着众位弟子。佛陀说:我要把这个打了结的手绢给解开,但是在解开它们之前,我想提两个问题坐下弟子都静静聆听佛陀的问题。佛陀说:第一个问题是,这打结之前的手绢和打结之后的手绢有什么不同啊?

  佛陀话音刚落,一个叫做阿难的大弟子就站了起来。

  先在此介绍一下,这个阿难是什么人呢?他是释迦牟尼佛闻法第一的大弟子。在释迦牟尼佛的众位弟子中,他被称为多闻第一。阿难侍奉在佛陀身边,跟随佛陀弘扬佛法,是佛陀的侍者。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集结成书的,并不是孔子亲自写的。而我们佛教一些经典的集结,也是因为这个阿难记住了佛陀所讲的经文,然后把它叙述集结下来的。所以在佛经开头都会有这么一句话如是我闻,这个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我曾经听佛说,而这个我,指的就是阿难。

  佛陀提出了这个问题后,阿难站起来说:师父啊,按照我的理解,这打结前的手绢和打结后的手绢并没有什么不同。接着阿难跟大家解释:这条手帕就其存在来说,还是同一条手绢啊,它并没有改变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可是,阿难又说道:仔细观察起来,好像又觉得有所不同了,那就是形式上的不同因为打了那五个结,所以手绢失去了原有的平整,五个结纠结在一起,让手绢变得皱巴巴的,手绢似乎失去了自由自在,显得有些沉重

  佛陀听完阿难的解释,微笑了一下,说:阿难,你说得不错,这就是我要对大家讲的

  一个人的内心,在分裂的前后,就其本质上确实没有什么分别,就像这条手绢,并没有因为打了结而缺少什么、改变什么。一个人,当他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平衡,就其本质而言,他还是同一个个人。但是内心分裂的人,他已经失去了和谐。同样如这条手绢,纠结着,扭曲了。佛陀对阿难说: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世间芸芸众生都具有佛性,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对人生有所觉悟,能够得到身心的和谐,而有的人却不能觉悟,依然要受着痛苦呢?阿难,你跟我的不同之处,在于你的境界不是佛的境界。在你的心灵深处,依然被五座大山所压,就像我手绢上打这五个结,得不到自由啊

  佛祖把压在心灵上的五座大山形象的比喻成手绢上的五个结,那么这五座大山究竟是什么呢?

  究其内心,也是一种生命的和谐境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其实就是指人的五欲。佛教所讲的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

  这五种欲望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而这五欲无疑是人们最想要获取的东西。人们生来就需要饮食睡眠,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可是仔细想一想,最原始的欲望却最容易使人迷失。现在的人,贪食贪睡,吃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饥饿感,还要吃得新奇,可是当各种美味珍馐摆在面前的时候,却又大肆浪费,挥霍无度。人们的欲望愈加强烈,而本性也就在无限度的追求中渐渐迷失了。

  在生理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人们又往往希望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这个心理却又是不健康的,没钱的人想要有钱,有钱的人想要有权,有权的人又想要有大大的名声最终,人们只能在追逐五欲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我们的困扰、烦恼正是因为我们心中压着五欲的大山,试想,时时刻刻被五座大山压住的心灵还怎么得到解脱?我们还怎么轻松得起来呢?苦苦挣扎在财、色、名、食、睡里,就像把自己困在了没有出口的迷宫,绕来绕去,以为会有很多的出路,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禁锢。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只有自己才能解开。我们每个人不自在,我们有那么多的烦恼、牵挂、忧虑、痛苦,都是这五座大山给你带来的。只要你跳出了这五座大山的压迫,那么你的心就见到了佛性,佛性显现,你就会得到大自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回这副枷锁的钥匙。

  回到故事里,佛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佛说:现在我要解开这五个结,可是我要怎么样做才能解开它们呢?这时,佛的另一位大弟子舍利弗站了出来。

  舍利弗说:师父啊,要想解开这五个结,就要靠近一点,仔细观察一番,看看这些结是怎么系上去的。先要明白它们是怎么打成的,才好去解开它们。如果在没有弄明白之前就贸然动手,有可能非但打不开,反而越解越紧,甚至再也解不开了。

  佛陀听完之后会心一笑,说道:你回答得非常正确,先弄清事情的因,再去解决事情,这就是智慧啊。

  舍利弗是佛陀座下众多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大弟子。佛教里有一部经叫做《心经》,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舍利子指的就是这个舍利弗。所以佛陀说舍利弗是有大智慧啊。

  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因的重要。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先想想,为什么会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在之前做了什么。有一个词叫做因缘,缘也就是指事物的因果之间的转化联系,所谓缘由。在这里,同样有一个关于舍利弗的故事。

  舍利弗在拜释迦牟尼为师之前,另有一位师父。他跟随着这位师父修行的是另一个法门,叫做拜火教。这一个教派在当时的印度影响非常大,信众很多。同时,舍利弗的这个师父本事非常高明,也有很深的道行,兼具大神通,道力非常深。可是没想到,有一天,这位师父突然去世了。舍利弗还有一位师兄弟,叫做目犍莲,我们都知道,目犍莲是神通第一,也是佛陀座下的一位大弟子。

  可是在当时,看到师父突然去世,师兄弟二人却是痛苦不堪。二人都想,我们跟着师父学法,就是要具备大深通,就是要没有生死,要了生死,可是现在师父都会死去,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有什么用呢?二人从此失去了学法的信心,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样的法,修了还要死?

  所以,二人失魂落魄,再也没有修学的信心了,每日里恍恍惚惚、迷迷惑惑,再也无法专心修行下去。恰好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相貌庄严的沙门,这个沙门具足威仪,让人一眼看去就有一种震慑力。舍利弗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好奇地走上去问讯,他说,我看见你嘴巴里好像在不停地念叨,你能告诉我你在念什么吗?这个沙门年龄并不大,只有二十多岁,他见眼前的这个人有问,就对他说了一句话

  万法因缘生,

  万法因缘灭。

  我师大沙门,

\

  常做如是说。

\

  舍利弗一听这句话,顿时开悟了既然万法都是因缘而生,又是因缘而灭,那么我的师父不也是一个法么,也是万法因缘和合而生的啊!因缘一消散,他不是自然就要死亡么?因缘一合,所以生出了这一法,因缘一灭,这一法不就散了么!万法因缘灭啊,人不也是一样的么!

  舍利弗领悟到了这点,茅塞顿开了。他连忙问这个年轻的沙门:你的师父是谁啊?能有这么好的法门教给你。这个沙门就告诉舍利弗,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我就是在向他学法。这时的舍利弗再也不像之前那么浑浑噩噩,他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一位圣者,不仅可以教给自己不死之法,还可以教给自己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理。于是,在回去之后,他说服了自己的师兄弟目犍莲,一起去跟随了佛陀,做了佛陀座下的弟子。

  所以,就是一句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使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开悟了,而我们有没有从这句话里悟到些什么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