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的救度
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
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是一个好日子,难得今天可说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凡是有佛的地方,就会放光;凡是佛教修行的道场,就有护法神;所以,凡是念佛的地方,都给当地带来了利益,你们在这里建设道场,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吉祥。尤其据说道场前方的公园以前是坟地,现在公园里有一座「万善堂」,可以说这里是孤魂野鬼所活动、所居住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建设念佛的道场,就等于带来了吉祥光明,带来了使他们得以超度、离苦得乐的希望。
人生最重要的是念佛往生极乐
这里是属于净土宗念佛会的台中分会,我们的宗旨是很明确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说,我们有目标、有方法,目标就是极乐世界,方法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方法与目标是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的价值,也是一件东西之所以能被保存的价值;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标,而且有方法。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关系到生存的最高目的,才有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不只是学佛者最后的希望、永恒的目标,也可说是人类唯一的目标。
六道轮回的众生之所以能解脱,必须出生到人道,为什么?因为佛法的弘扬,大多以人间为主要对象。六道之中,天界纯是享乐的果报,阿修罗还有瞋恚斗争的习性,三恶道不是痛苦就是愚痴;只有人,有苦有乐,也有时间思惟怎么离苦得乐,怎么永恒地离绝对苦、得绝对乐。地球上六十亿的人口,都应该有解脱的机运,可是如果福报不够,就不能遇到佛法;或者善根不足,即使遇到佛法,也不能掌握解脱的法门。因为,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都是随着众生的根机,有方便性的、有真实性的,最终的目的是以方便导入真实。
净土的法门是佛法的归宗结顶
学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与真实,不晓得方便是进入真实的通道,而执着、停留在方便上,就无法解脱了;这一辈子没有解脱,还要等到未来世。如今我们不只生而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实解脱、当生成就的净土法门,这可说是百千万世承受阿弥陀佛慈悲智慧的导引,才使我们这一辈子本来不能出生为人而终于出生为人,不能逢遇佛法却在种种顺境、逆境中,遇到了弥陀救度的法门。
往生极乐不只是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且能拥有与阿弥陀佛相同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具足四十八大愿的功德。所以,往生极乐是人生宇宙,也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崇高的目标;可说是佛法的结晶、所有行法的归宗结顶。而往生的方法又很简易,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目标是那么崇高,果报境界是那么殊胜,方法却是这样的平淡、平凡,毫不奇特艰难,甚至让人轻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背后有阿弥陀佛的愿与行。
四十八愿,一一誓愿为众生
一个人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修六度万行,才能脱离轮回、圆满佛果,之后广度众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祂晓得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娑婆众生,有的是无心于出离,或是不晓得出离,只知五欲的享乐;有的虽晓得享乐造罪会轮回受苦,必须修行,却有心无力,这个心还是被贪瞋业力所占据。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祂悲悯我们,所以预先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建设的极乐世界,主要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所以《般舟赞》中善导大师说:
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在四十八愿中,大部分的愿都在建设极乐世界,如何使它清净,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三恶道乃至六道的众生界;怎样使一切众生往生之后,就能跟佛一样达到涅槃── 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心经所讲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念佛往生
然而这四十八愿,可说每一愿都为了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每一愿也都在说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极乐世界固然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的庄严,但如果我们不能往生,种种的庄严、清净都没意义了。就像大陆三峡的移民,要为他们建设流畅的交通,要有学校、邮局、银行,现代化的房子……种种美好的环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吸引三峡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一切的建设都徒劳、白费了。同样的,阿弥陀佛要设想一种不但能吸引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同时使十方众生都能轻易往生的方法,这就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而成的四十八愿,其中每一愿都告诉我们:只要念佛,就能往生。
万德洪名
而为了完成这个大愿,阿弥陀佛因地时又以兆载永劫的时间,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德行,把这些德行都融入在这一句名号里。因为,我们凡夫众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须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我们空有其心而毫无其力,所以阿弥陀佛代替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然后一点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号中,再把这名号送给我们。就如同中央银行所有的钱容纳在一张金融卡,宇宙的万德也全部收在这六字名号里,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不管是谁,只要称念这六字名号,就具足六度万行,就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要脱离轮回、往生成佛,最方便、最简捷,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准备,释迦牟尼佛向我们介绍的,也是十方诸佛主动为我们赞叹证明的。因此,这个法门才能称为「易行道」,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门,都是「难行道」。
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所谓「易行道」,就是让这句名号,听入众生的心中,让他们可以忆佛念佛,专称名号,这才是易中之易。所以易行道的「易」,不只是很简单、很容易、很稳当,而且是说,任何众生,只要机缘成熟,都做得到的。也因为这样,念佛法门,才被赞叹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因此,从结论上来讲,我们人生的目标、学佛的目的,都很明朗确定,就像旗子鲜明挂在高空中,四面八方的人抬起头就看得到:这就是目标──「往生极乐世界」,方法──「专称弥陀名号」。每一个人就依他当下的根器去念这一句名号,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种水平的规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调柔、无诤,就以调柔无诤的个性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刚强,凡事都要问清理由,或者烦恼比较重,念起佛来就妄想杂念纷飞,这都没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 不管他有没有妄想,个性刚强或调柔。因为每个人本来的业力、根性都各自不同,就好像人生下来,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别、有各个面貌的差别,而虽有这些不同,只要他念这句名号,都同样承受名号的功能,而被牵引到极乐世界去。
也就是说,这句名号本身就能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使我们临命终时,自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涅槃境界,就像地面上的千江万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所谓「上善若水」。这句名号是万德万行的结晶,只要我们专一称念,最终毕竟归入弥陀极乐世界的大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往生极乐;而往生极乐,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念佛不是愿生极乐,而只为了人间的福报,或希望来世再投胎为人,或者生天,这样的话,就会随着愿力的牵引,到那个境界去。但我们不是那样,我们的心愿,念念都是为了往生极乐的。
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法门
所以,念佛是三根普被,也就是上、中、下各种根机;三根是约略讲,三三是九,九九八十一,就有无量的根机;每一种根机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当中没有要求念到什么水平:所谓「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正念相继」,甚至破除见思二惑……以为要这样才更有往生的把握;完全不是这样!而是只要我们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不管我们的心境如何,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会被这句名号的功德、能量,牵引进入极乐世界。
所以,唯有我们这个法门才是所谓的「主动的、平等的、毫无条件的」;也唯有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这背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了完成这句名号来救度我们,祂累生累世为我们牺牲、奉献,经典上常有的施舍头、目、脑、髓、「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为我们布施的骨头,超过须弥山,所为我们牺牲的血水,远胜过四大海,点点滴滴都为了我们的往生。也就是说,一个众生要脱离六道轮回,必须先还清业债── 也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每个众生所累积的五逆十恶无量无边的罪业。譬如说,我们永劫以来的杀生,还有偷盗 (拿不应该拿的东西,赚不应该赚的钱)、邪淫 (感情的不当 )、妄语 (说骗人的话)……等恶业不计其数;我们现在要离开娑婆世界了,这些罪业有一丝一毫没还清,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而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为我们累积偿还业债的功德,为我们累积往生的资粮;甚至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 地上铺设的一片黄金,空中飘落的一朵莲花,或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一点一滴都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设计、为我们建设,我们不曾参与计划,也不曾参与搬砖头、砌石子……都没有,点点滴滴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
这也可用一种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个独子,就会预先为他做一辈子的生涯规划,要怎样扶养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学校与居住环境;如果这个独子没有能力,就必须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对于没能力的儿子,会加倍地关爱他,为他设想──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独子、祂本身,而来孝敬我们、抚育我们、成就我们。这些理论的根据都在《佛说无量寿经》,在我所校订的《佛说无量寿经》后面所附录的〈无量寿经摘要〉内都有结集,有志于讲经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这些摘要背到滚瓜烂熟、运用自如。
现在就来引用几段: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说明了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为我们众生设想,行行步步都为了奉献众生。「庶类」就是十方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主动来邀请我们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缘份、身份地位的考虑与限制;譬如我们到美国去,布希总统会不会接见我们?不会!因为身份地位悬殊;又譬如进入社会,如果对方的地位很崇高,他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与我们作朋友。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凡夫与圣人之间,也常常有类似的情形。
在我们出版的《见闻记》里就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坐船出海,遇上风浪而沉没了,他很幸运地飘流到一座孤岛,孤岛上有寺院,他就在厨房担任烧火的工作,而寺里的僧众都是阿罗汉,他能遇到阿罗汉,真是很大的福报!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阿罗汉跟他说:你还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而我们都是证果的解脱者,根本就不能相处。这阿罗汉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剎那之间把他送回家乡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况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萨五十一阶位来说,「十信」还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虽已是圣贤之列,也还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觉」……这些境界相差悬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区别。所以,我们既不能了解对方的境界,也谈不上跟他当朋友。可是今天阿弥陀佛主动来当十方众生的朋友,是要承担我们的罪业,成全我们成佛!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我们人生最重的担子是什么?不是欠人家的钱、也不是三餐不继,这些再怎样都会过去、会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轮回这个担子,是我们担负不起的。而阿弥陀佛正是要承担我们这个重担,要为我们解决生死轮回的业障,成就我们成佛的道业,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把我们的一切承担起来。
大陆净宗法师讲解这个法门可说是很生动、很活泼,引用的例子也很随兴,信手拈来都是妙法。他对于阿弥陀佛荷负群生的重担,用了一个基督教的譬喻:有一个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后终于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顾着人间的一生,凡是走过的地方都有四个脚印,当然,两个是他自己的,另外两个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与他同在、陪他走过一生的顺逆。他看着这四个脚印,就对上帝满怀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两个脚印,才忆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逆境,这时候他就抱怨说:「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艰苦的时候,你竟然舍我而去。」上帝就说:「傻孩子,不是这样呀!你最艰难的时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这两个脚印是我的呀!」这个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这经文、根据,却在佛教的《无量寿经》里明白的写着:「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只要依靠祂、称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获得无上的功德,所以《无量寿经》说: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以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法,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差别、没有条件地布施给我们,这个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赞叹、彼此证明,所以《无量寿经》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个法门,连阿罗汉、菩萨也没办法测度、想象,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却将这个法门主动介绍给我们,要求我们接受。
学佛人应该对十方诸佛、一切菩萨尊贵无比地高高在上供奉着,并且匍伏在下,五体投地的顶礼;然而我们这个法门,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与诸佛菩萨有微妙的不同,阿弥陀佛是从果降因,迁就众生的根机,来到我们的左右,当我们的朋友,要求我们接受这个「不请之法」。
《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所修的法,是要成就我们的功德,让我们往生。
要往生,则须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说:
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我们愿生极乐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号都在消除生死轮回的罪业;我们的一切罪业被这句名号的光明所照透,被这支名号的宝剑所斩破。可以说,消除业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胜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章〉说: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听闻读诵大乘十二部经,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业而已。称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亿乃至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 千劫和八十亿劫,真是天差地别!何况,诵经没那么容易,不识字,不能诵;没经本,不能诵;没空闲,也不能诵。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不管在哪里,有事没事,都能忆佛念佛,既简单、又殊胜。
《无量寿经》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欢喜踊跃的称念这一句名号,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我们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们一体不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为了将这个不请之法,布施给我们,可说是想尽了方法,所以《无量寿经》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爸爸妈妈,自己则是纯孝的儿子。所谓「纯」就是专一不杂,虔诚恭敬。百善孝为先,我们学佛要行善积德,第一点就是孝养家里两位现成的佛祖,可是我们愈想孝顺,就愈发现我们做不到。《观无量寿经》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意思是说,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种净业:第一就是「世福」── 世间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 小乘的功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 大乘的功德: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而且要「劝进行者」── 自利利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然而连最基本的第一种,我们都做不到了;所以学这个法门,要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但是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阿弥陀佛把这法门布施给我们,祂善巧方便的来当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于随便;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却未必有亲情。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祂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祂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限的慈悲,让我们不晓得要怎样去感恩报答,所以这一段经文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个还不够,更进一步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视若自己」,等于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你所负担不起的,理所当然要来为你承担。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对阿弥陀佛也不要客气,固然佛是佛,我们要存着虔诚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认为祂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我们在这里苦苦地哀求,不要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体的,是生命共同体,祂要求我们把我们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弥陀的问题;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承担不起,我们解决不了;好!阿弥陀佛理所当然,就要为我们承担,为我们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共命之鸟」。
共命之鸟
所谓「共命之鸟」,是两个生命,共用一个身体,我们跟阿弥陀佛可说是两个生命,但是共有一个功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很愚钝,而阿弥陀佛那个生命很聪明、锐利,祂可以吸收种种的营养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是生命共同体,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而我们的负债就是阿弥陀佛的负债;我们的负债如果由阿弥陀佛承担,那毫无问题,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业障,在阿弥陀佛功德的大海当中,只不过是一滴水而已。因为我们真的承受不起永恒地在六道生死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而这业障由阿弥陀佛承担,可说轻而易举,当生就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是说我现在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名号,短期间就会往生,不是这样的。反而专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寿,时间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时间还没到,我们就过着在现世受弥陀保护的生活。
「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
阿弥陀佛跟我们有很多约定,归纳起来有三个约定,哪三个约定?
第一个约定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经跟我们约定好了;同时,这不但是十方诸佛的保证,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为人,示现成佛,讲经说法的主要目的。
「光明摄取」的约定
第二个约定就是「光明摄取」的约定。《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正是我们分会门口两边对联所写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大宇宙的无碍的光明,目的在何处?在于摄取念佛众生。人只要念佛,那么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照耀他,使他消除业障,增长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使他驱除病苦,延长寿命;一直到他临终,永远不舍弃他,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的约定。
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理,是天经地义、永不改变的。所以念佛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外教徒,不管他是专心地念佛,或是散心地念佛,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从十劫以前,就跟我们约定好了。
机法一体,名体一如
所以念佛的人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同时,这一句名号万行的功德,都在念佛人的身上,都在念佛人的心中,由这一点来讲,一个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是所谓的「机法一体」,永远不离。就是说,佛在我们心中,而我们也在佛的心中。为什么?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万行万德就在我们的心中。而佛又是什么?就是光明,所谓「光明名号」,光明是无声的名号,名号是有声的光明。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是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而这个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也可以说光明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身体,所以念佛人又是在阿弥陀佛的身体里面。因此,一个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相分离的。像我们三福无份,像我们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像我们妄想杂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一体不分离。
人中芬陀利华
所以《观无量寿经》的结论称赞念佛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只要我们念佛,我们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大白莲花。本来「芬陀利华」只有在称赞佛,因为佛不是生生世世常常出现的,如同白莲花是罕见稀有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将近三千年,而释迦牟尼佛之前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之后是弥勒佛,相距的时间都非常漫长。像释迦牟尼佛之后的弥勒佛,祂将来降生在这个人间的「龙华三会」,必须还要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般的花时常有,但白莲花若时间不到、机缘不到,是看不到的,所以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可是只要我们念佛,释迦牟尼佛就用这么崇高的赞语来赞叹我们,同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主动地、欢喜地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我们是凡夫,本来最后是得跟阎罗王见面,受阎罗王的审判;而现在因为念佛,竟然有等觉以上的菩萨二圣来当我们的朋友,等于阿弥陀佛来跟我们在一起,与我们相随不离,所以这是很殊胜、很难得,很稀有、很可贵的。
「临终接引」的约定
所以第一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是,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第二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是,只要念佛,光明永远摄取不舍。第三点的约定是什么?在《阿弥陀经》谈到,一个专心一意,专一不杂的执持名号的念佛人,不但一生当中受着弥陀光明的摄取保护,而且临终、还没有断气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带着他的莲花,率领着清净海众,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来到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就是「临终接引」的誓愿,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临终一定来迎接我们。
最近报纸报导有一个神探叫做李昌钰博士,他到台湾来,不经过海关,是直接下飞机,就把他从安全门迎接过来,出去也不经过海关,直接送出去,但是总统并没有亲自去迎接。可是我们临终时,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甚至时间还没有到,大势至菩萨就先来了,其他的菩萨就先来了。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胜,是讲「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不是讲苦修苦行的法门。我们再怎么念佛,都是易行道,都不是广修苦行,为什么?我们本来心中都有念头,都有心念,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心念转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我们平常的心念都是烦恼的念头,都是情绪的念头,这一些念头是污秽的,是苦恼的,是跟业障相感应的,现在我们把它转为念佛,这句佛号的本身是涅槃的、是清净的、是功德的。所以只要把我们杂七杂八的念头转到这一句佛号来,只要经常念佛,身心就会有一种轻安、愉悦的感觉,而且跟佛的境界感应,自然能够除业障、增福德,所以,它本身不是苦行,也可以说,它本身也不是所谓的修行不修行。
单纯寂静地念佛
我们在这里的共修,可以说是很简单、很扼要,很单纯、很纯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终,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正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最殊胜的。不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单调、太无聊,应该有一些唱念,还有一些拜佛、绕佛的活动,才算是一种法会的进行,或修行的活动。其实那样是肤浅的,为初机而设的,还没有更上一层楼;真正更上一层的念佛,是愈喜欢简易、单纯、没有花俏的念佛。为什么?从我们的佛性本体来讲,佛性当中就是最孤独、最寂静的,而孤独当中充满了法喜,孤独当中拥有了丰富、满足、圆满的功德。我们来想象,一个人如果成佛,他还会有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吗?没有!他会有所谓的七情六欲的活动吗?没有!既然没有,他的心是处于哪一种状态呢?一定是一种远离种种杂念,毫无任何情绪的状态。
大家可以试看看,当我们早晨起来的时候,就静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说有三种特色,一个就是心灵很宁静,昨天的种种烦恼浮动,经过了一夜的澄静,它已经沉淀下来了,而白天的种种事情,还没有来到,所以心灵是很宁静的,几近于万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时候你要他高高低低地唱什么赞,或者念什么韵律的调子,他根本不相应;那个时候,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他高低长短他不相应。
所以,念佛念到寂静,就会相应于这个调子,何况一个人独修的时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气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时,要他高低长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目前你喜欢长短高低,有韵律的唱念,那是因为心中还有某种浮动,在这浮动当中,不可能立刻安静下来,所以必须要有一种韵律,有一种调子,随着这样,它才能相应。一般的音乐,跟佛教的乐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乐是满足感官的,让人家愈听愈唱,愈感觉热闹、活跃起来;而佛门的曲子是不一样的,它很单调,法器都只是那几样而已,同时节拍也很单调,念起来很缓慢,让人愈唱愈能够使他活跃、躁动的心稳定、寂静下来。所以一般的早晚课,还没有诵经之前,都先唱赞,所唱的赞并不是敲打唱念,像赶场一样,而是很寂静、很温和、很缓慢,不知不觉浮躁的心就沉淀、稳定、寂静下来了,然后进一步才诵经、念佛。所以如果能够相应于我们这种方式的念佛,就可见他不是初机的学佛者,已经是提高一层了。
任何语言念佛皆是万德具足
刚刚我们念这三句是国语,国语是北京话。平常我们念的是台语,台语就是闽南话,闽南话其实叫做河洛话。所谓河洛话,是河南洛阳那个地方,所以我们这个闽南话是远自唐朝时代河南洛阳、长安那一带的语言,这种语言有什么特色?就是平仄很分明,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因此我们念佛平常以闽南语为主。「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以闽南语带领大众念佛一次!)是不是字字很清楚,句句很明朗,声声都铿锵有力?(众答:是!)
当然,法无定法,当念河洛话的时候就用河洛话,当用北京话的时候就用北京话。这一句名号是万德具足的,当我们还没有开口,阿弥陀佛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念什么话,你用英文念这句佛号,也可以,甚至你念错了,念成「莲雾、芋圆、豆腐」(台语)照样能达到效果。这个「莲雾、芋圆、豆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吗?知道的请举手。(大多数人举手)这表示《念佛感应录》(一)大家都有看过。没看过的同修,希望尽快利用时间去看,因为这本《念佛感应录》(一)有二个特色,就是有「经证」和「事证」。
《念佛感应录》有经证和事证
「经证」就是前面的序文,有将近五十页左右的序文。序文为什么要写得那么长呢?本来一本书的序文不能写长,要很简短地介绍作者跟这本书的特色,简短扼要就可以了,让人家直接进入这本书的内容,所以一本书的序文都不是发挥个人文采的地方。但是《念佛感应录》(一)的序文写得那么长,是为了把这个道理简明扼要的显示出来,所以序文的地方就是「经证」── 理论的证据。因为我们学佛,不管哪一个宗派,都必须要有经典的依据,没有经典的依据就是外道,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而「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学佛各宗各派,首先要有经文的依据,因为经文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宇宙的大圣人,他证悟了宇宙的真理,所以所流露出来的,不管语言也好,举止行为也好,都是真理的展现。释迦牟尼佛这么讲,念佛可以得到往生,念佛可以消除业障,念佛可以消除灾难,念佛可以辟除冤鬼,有很多殊胜的功德,说得天花乱坠,所谓「天花乱坠」,就是天空都散落种种花朵,来赞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辩才无碍,所说的真理内容。
天花乱坠的真理内容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没有证据,只表示这只是单纯的理论,不一定与事实有关。所以事实胜过雄辩,理论不如证据,因此必须要有「事证」。这本《念佛感应录》(一)有一百五十则,这一百五十则的感应事迹是依念佛所能得到的种种利益,分门别类而编成的。所以初机的人,可以先看《念佛感应录》(一),当然故事比较精采,大家都喜欢看故事;经文比较艰涩,可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有心,多看几遍,自然就能够融会贯通,自然就能够在心中理解。所以希望大家对《念佛感应录》多看几遍。
念佛俱「现当二益」
《念佛感应录》有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目前正在编辑当中,是我们大陆的净宗法师在编辑,据他告诉我,单单念佛治病的事例,就有四十件以上。本来念佛就能够得到二种大利益,这叫做「现当二益」。「现」就是现生的利益,「当」是来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念佛自自然然,不知道、不追求,自然拥有这二种大利益。
人生的最后所盼望的其实只有二件,希望健康,希望长寿,既长寿又健康── 不但要健康,还希望这个健康能够延长。那么,只要专一虔诚的念佛,就能够消除业障,业障消除,就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以上的利益是附带的,主要的利益不在这里,即使得到了健康长寿,还是小小的利益,主要的利益是脱离三界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才是念佛的主要目的。如果六道还没有脱离,那么就还有这个肉体,就永远都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在烦恼炽盛之中受痛苦。所以,即使这一些解决了,也不是究竟解决,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究竟解决,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都在危险当中。
念佛能得大安心、大满足
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学佛,他第一点优先考虑的是有哪一个法门能够让他现在就解决生死轮回这一件大事,使他生命中最大的担忧、恐惧能够安心下来。有智慧的人来学佛,他首先应该去找这一个法门,而这一个法门,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就只有我们这一个念佛法门,所以《无量寿经》说: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们人生在世,有种种的烦恼、恐惧,但是这一些烦恼、恐惧都有一个根,它们是从这个根产生出来的;这个根若没有了,所有的烦恼、恐惧都会消失;如果这个根存在,即使其他的烦恼、恐惧都消除了,依然还会冒出新的烦恼、恐惧出来。而这个根是什么?就是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人生最大的恐惧,是一切恐惧的根源;然而,阿弥陀佛说,你的生死轮回,我来负责,我让你的心能绝对的大安心、大满足。所以,所有的利益都是附带的,唯有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利益才是究竟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念佛人要晓得我们有「现当二益」── 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第一个约定;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第二个约定;我们念佛,还没有等到临终,阿弥陀佛就会出现安慰我们、保护我们、迎接我们,这是阿弥陀佛的第三个约定。人生有这三种约定,就是最幸福,最安心。
衣里明珠喻
我们再引用《法华经》的一段譬喻,就是「衣里明珠」的比喻── 衣服里面缝着一颗明珠,永远不会离身,永远不会掉落,不会被抢走。简单地说明,就是有一个流浪汉,他居无定处,而且三餐不继,这一个地方乞讨完了,就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乞讨,长久以来都是当乞丐,四处流浪过日子。有一天,乞讨到一个大城市,这个大城市有一座非常豪华的宫殿,宫殿的主人是一国的长者,所谓「长者」是他有道德、财富和爱心。刚好这个主人是他从小的好友,他乞讨来到这个大城市,来到这座豪华的宫殿,偶然地跟他以前这位生死之交的朋友见面了,这位长者很疼惜这位生死之交的好友──你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呢?快快快!去洗个澡,然后我的衣服让你穿。长者并吩咐仆人准备丰盛的菜肴,拿出来请客人。这个流浪者今天来到这个地方,吃了一顿丰富的晚餐,是这一辈子所梦想不到的,所以在吃喝陶醉当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正当这时候,主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离开家门,到远地去。可是又见这个朋友,长久以来在外面受风受雨,辛苦流浪,好不容易吃饱喝足,酣然睡着了,不忍心叫醒他,所以只好不告而别。这个主人家里最珍贵的财产,是一颗如意珠,这颗如意珠可说是他一生的积蓄,也是他所有家产中唯一最贵重的,有了这颗如意珠,就可以一生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要什么,有什么。因为这个流浪汉是他的生死之交,他可以为这个流浪汉牺牲奉献,所以他要离开之前,就把这颗明珠缝在他朋友的衣服上,然后整装出发了。这个流浪汉一醒过来,看不到他的朋友,晓得他的朋友已经远赴他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而他身边并没有至亲好友,也一时住不惯,所以他又出外流浪去。但他不晓得自己的衣服上缝有一颗明珠,只要这一颗明珠拿出来的话,他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住有住,因此还是继续流浪到外地。有一天机缘来了,又和他的朋友再度重逢。朋友就问:「某某人啊,你本来可以和我一样富有,怎么还在流浪呢?我在你的衣领上,缝了一颗明珠,你只要拿出来,就可以跟我一样了。」这颗明珠以现代来讲,如同美国联邦银行所有存款的价值。长者把这颗明珠指点出来,这个流浪汉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好早之前,就是一国最富有的人,怎么还平白地在四处流浪、轮回呢?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这是一个譬喻。我们来想一想,这位长者是谁?(众答:阿弥陀佛!)这个流浪汉是谁?(众答:我们!)是谁?是众生,但进一步是「我」,不是别人。这颗明珠是什么?六字名号,万德洪名;万德万行、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三藏十二部的功能,都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必定能往生净土,解脱生死轮回。如果今天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而必须修万德、累积万行,那解脱成佛没有我们的份了,我们还是得继续轮回。如果不是这一句名号,很清楚、具体地让我们来称念,而要去想象、去思惟佛德才能往生的话,那我们必然要轮回了。因为凡夫的本性都是妄想杂念,要去思惟佛德是不可能的,不知不觉都往妄想杂念去了。阿弥陀佛知道我们的根机,所以用这一句很简单、又具体的六字名号,来让我们称念。你们看,《观无量寿经》的下下品凡夫,他是造作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一句名号让他喊出口的话,必定会当下直堕地狱,永在轮回。那时候的心,要去思惟佛德境界,或想象佛的相好庄严,是不可能的。若要忏悔、朝山拜忏、打坐参禅、诵读经典、累积万行才能往生,那来不及、作不到,必定要再度轮回了。所以这一句名号,不但能让上等根器的人觉得满足,也能够让下等根机、五逆十恶的众生,具足无上功德,解脱轮回往生成佛,因此才称之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法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问:我们修这个法门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是去成佛,还是到那里留学?
慧净法师: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把祂的功德全部送给我们,这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阿弥陀佛在果地具足了所有成佛的功德,送给我们因地修行的凡夫,使我们因地修行的凡夫,虽不能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的成佛过程,也能当下具足果地成佛的功德,这个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一般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环境,很好的学校,阿弥陀佛是校长,观音、势至是老师,其他的清净大海众就是善知识,我们与诸善人聚会一处,所以容易成佛。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说法违背经典,我们应以经典为根据。经典是怎样讲?《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去留学,留学的话,就好比从大一升到大二、大三、大四,而且根基好的,学得快速,甚至可以跳级。根基不好的,就怎样?(众笑,有人答留级)。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经典上说,现在就「次如弥勒」,就是位次如同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是候补做佛的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虽然还有贪瞋痴,但是位格是「凡夫菩萨格」,意思是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名号,现在虽然有烦恼,但位阶、位格等同于等觉菩萨;也因此,善导大师说: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念佛人的同学、朋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祂们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路人,所谓「同学」「朋友」就是同路人,同阶位的,平起平坐的,所以我们到那里是要成佛,不是到那里留学的。因此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如同「太子堕地(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太子堕地,他将来是要当国王,不是从九品芝麻官,一层一层到宰相,就升不上去了,不是的;宰相看到他还要向他作礼,所以如同「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在贪瞋痴、妄想杂念中念佛往生
问:我们凡夫以杂乱之心念佛,会影响往生吗?
慧净法师:不会!一点都不会。我们本来都是凡夫,凡夫的定义就是他的心具足贪瞋痴慢疑,就是妄想杂念纷飞,这是凡夫的特质,如果不是这样,不会出生到娑婆世界这个人间来。因为禅定修成会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禅定就出生在「无色界天」;而我们都是贪瞋痴很炽盛、很深重的,才会在这个娑婆的人间界,从出生一岁就开始修行到一百岁,贪瞋痴都没有改变,妄想杂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晓得我们是「三福无份」,连世间的福都没有份了,何况出世间的戒福、行福更谈不上。
我们就是以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虽有妄想杂念,但是不障碍往生,因为平时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来迎接。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佛?是光明摄取的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是众生念佛必定往生的佛。所以我们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杂念;一方面杂念,又一方面念佛。都是这样,对不对?(众答:对!)我也是这样啊!
当然,为了让自己念佛更加安详寂静,所以用「十念记数」,十念记数这种方法的运用,不知道的请举手!不知道的话可以请教分会的会长。用十念记数,大家应该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可以用「三念、三念、四念」(三三四)分段记数,这样,大家应该都做得到。因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记数,自然会比较摄心专注;心比较收摄,心就比较平静、比较清静。尽管如此,还是有微细的妄想杂念,并不是运用这种方法,一念佛就没有妄想杂念了。所以我们要「信」,信什么?信只用我们这种杂乱的心去念佛就必定往生,不是信我们一定要念到功夫上的一心不乱,或是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才能够往生,不是信这样。所以我们是信只要我们以凡夫心去念佛,必定往生。「愿」是愿什么?「愿」是随顺弥陀的呼唤,弥陀说你要「欲生我国」,所以我们就「愿生彼国」。那「行」是行什么?就是专念这一句名号,不杂修杂行,这个心不随便地让人家影响,不会人家说禅宗好、境界高,就学禅去了;人家说密宗殊胜、感应多,就学密宗去了,不这样!
平凡、平常、平实、平淡地念佛
所以我们始终就是老老实实地,很平凡的、很平常的、很平实的、很平淡的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自己看成很平凡── 我不是根机很锐利的人,我就是一个有妄想杂念的人,我就是很愚痴、有很多罪恶的人,我就是这么平凡。这么平常的念佛,人家说念佛应该怎样念,有很多玄妙的,奇巧的念法,我们都不要,我们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平常,没有什么奇特。而且很平实的,很老实的,很踏实的,有事无事,都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很平淡的,好像天天都是吃米饭,百吃不厌,这样的平淡。人家密宗摇铃、打鼓,很奇特,我们不去,我们只要念佛。有什么其他特别的修行心要、修行方法,我们都不跟,我们始终都是这样的平常、平实、平淡,都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念佛。而其实,往往最殊胜的,就是最简单的,最看不起眼的,最平凡、平实、平常、平淡的。
念佛佛迎,自然心不颠倒
问:凡夫梦中作不了主,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非常痛苦,那时候会障碍念佛往生吗?
慧净法师:一点都不会!我讲过「《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这个讲题,已润成文字,将来会出版,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核心的经文。
《阿弥陀经》核心的经文有三段,第一段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思就是说「必须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得生彼国」,那么,什么是「多善根福德」?这个是核心的地方。第二段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什么才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是第二段。第三段是「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什么是「心不颠倒」?我在那个讲题里面都有详细的解说。
这三段核心的经文,简单来讲,所谓的「多善根福德」,就是「执持名号」,因为它是「万德洪名」。如果不是执持名号,以自己的力量所修的任何法门,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都不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是第一点。所谓「一心不乱」,就是专一地念这一句名号,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再来「心不颠倒」,是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才使我们「心不颠倒」,不是我们先念佛,功夫念到能够「心不颠倒」,阿弥陀佛才来迎接我们,不是的!那样的讲法违背经文的次序。
所以我们平生念佛,临命终时佛就来迎接;佛来迎接,我们才心不颠倒,不是说我们得先累积能够心不颠倒的功夫,佛才来迎接,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梦中作不了主,那有什么关系!四大分离,非常痛苦,那有什么关系!只要平生念佛,平常能「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专一不杂乱的执持名号,这就是「平生念佛」,平常的时候就这样。到了四大分离临终之时,临终是佛来迎接的时候,不是我们非念佛不可的时候。我们能够念佛固然就要念佛,不能够念佛也没关系,因为平常有念佛、有愿生心,所以这时候就静静地等待阿弥陀佛来迎接。即使我们昏迷了,昏迷是器官的昏迷,我们的心哪有昏迷呢?我们的心清清楚楚啊,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也清清楚楚看得到;即使有病痛,病痛念不出佛来有什么关系呢?晓得现在病痛嘛!痛得不能够念佛,心中仍感安慰,因为晓得时间到了,弥陀就会来迎接我们,所以安心地等待,虽然身怀病苦,苦归苦,但是心中有安慰。所以临终不是非念佛不可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会来迎接护持,就不会有往生的障碍。所以刚刚讲,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第三种约定,就是临终会来迎接我们,我们不必惧怕,即使遇到空难,飞机失事死亡,或是面临地震、水灾、火灾等灾难,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只管平生念佛,临终自有弥陀安排
念佛是我们的事情,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们只管平生念佛,临终的往生是由弥陀安排,我们不必来跟弥陀插手,所以念念都是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当中,我们尽管有能力,也是安份守己的坐在愿船上,所有的能力,无有用武之地!因为这一艘船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驾驶者是阿弥陀佛,这一艘船是万无一失的,再怎样的风大浪大,对这一艘船毫无影响,何况我们毫无自力能解脱生死轮回。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碍光,不受我们烦恼的障碍,不受我们冤亲债主的障碍,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大安心、大满足,不要惧怕临终;惧怕临终,就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
阿弥陀佛说我要给你大安心,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光明摄取你,临终接引你,你还这样大忧,那你把我看成什么?就是怀疑阿弥陀佛了。等于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对阿弥陀佛怀疑的疑心,就是最大的罪业,因为如果没有怀疑,一定往生,往生以后,世间上少一位造罪造业的凡夫,而且多一位佛在广度一切众生;如果继续轮回,一定会杀生、偷盗,无恶不作。所以信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无量无边;怀疑阿弥陀佛救度的罪业,也同样无量无边。因此可以说,真正的罪业,是怀疑弥陀的救度;真正的功德,是信受弥陀的救度。
净土宗宗旨
我们每一本新书后面,都有我们的宗旨,净土宗的宗旨就是这四句偈,第一句是「信受弥陀救度」。弥陀怎么样救度我们呢?弥陀说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就「专称弥陀名号」。不过如果我们不愿生极乐世界,还在六道轮回,哪有被救度到呢?所以要「愿生弥陀净土」。
所以「信受弥陀救度」是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源头,「专称弥陀名号」,就是殊胜又简单的方法,「愿生弥陀净土」是我们的目标,「广度十方众生」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要逃避,不是要享乐,而是要来救度十方众生。那问题来了,我最怕的就是在这个娑婆世界啊!那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到这里来,那岂不是危险吗?不是!到这里是倒驾慈航,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来这里救度众生,不是随业流转的,所以在这里永远不会受三涂六道的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都是来回票,有去一定有来。为什么?因为到了那里,我们心量就打开了,就跟阿弥陀佛一样了,不但自己成佛,也要让大家成佛,而且也有能力来帮助十方众生。就是这样!
问:凡夫累世造罪造业,非常之多,无量无边,这样的话,临命终的时候,会产生障碍吗?
慧净法师:不会的,这个我刚刚都解释过了。
愿生恳切,自然相续念佛
问:有的在家众因为士农工商都有工作,而且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固定做功课,只有想到才念佛,这样会往生吗?
慧净法师:是这样的,只要他真有愿生之心,不必加以鞭策,他就会随时、随地、随缘去念佛,所以士农工商没有妨碍、障碍念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的职责上、岗位上念佛,因为他愿生心恳切。
愿生心恳切的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对他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如果愿生心不恳切,他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五欲的享乐。当然,我们都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即使愿生心恳切,这个心还是不知不觉会去攀缘,那没关系,因为刚刚讲的,不管何时、何地、何缘,任何事情、任何心情,都可以忆佛、念佛;事怕有心人,只要他有愿生之心,就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地去念佛,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正是指我们这个法门。
《念佛感应录》(一)有一位黄打铁,他一面打铁,一面念佛,本来在火炉旁边打铁,又热又累,自从一面念佛一面打铁,这颗心在念佛里面,忘记了热,也忘记了累。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够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动嘴巴念佛,例如,从台北到台中,或是从台中回台北坐车时念佛。除了动嘴巴念佛号,也可以静坐的时候,心中默念佛号。因为「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只要有这个心,他就会流露于语言,显现在行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如果是念佛、往生,不知不觉,他自然就会念佛,除了动脑筋的时候,可是脑筋一动过了,就会自然地回到佛号上来。
《念佛感应录》(一)谈到,有一个看护,她早晚上香之后,都会念一串佛珠的佛号,上香念一串佛珠的佛号,顶多二、三分钟,大家都做得到,天天如此,等于是定课。这个故事是我所写的,是我本身的体验。那是民国八十三(一九九四)年,我的父亲罹患癌症,住在三军总医院十一楼七号病房,平常我在那里照顾,六号病房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她得的病是骨头方面的病,她请了一位看护。有一天下午,她的看护到我的病房,请我过去,老太太问我说,她很苦,没办法睡觉,因为眼睛一闭上就梦到两条黑影,而且有一座山要倒下来压她,吓得她眼睛不敢闭,眼睛不敢闭,当然就没办法睡呀!她问我是什么原因,要怎么排除?我简单解释说,这个就是冤亲债主来要功德。平常你不会遇到,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衰老,他们才能够跟你接近。那么如何解决呢?很简单,不必花钱请人家作法,或拜忏、点油灯,只要在这里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念到最后想睡觉,就念个回向偈回向给他们,你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睡觉。
所谓冤亲债主,「亲」就是亲人,祖先在阴间痛苦,希望阳间的子孙作功德给他,这个在《地藏经》讲得很清楚。那么「冤」呢?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欠他的,杀他的命啦,偷他的钱啦,亏欠他的感情啦,要来报复的。不管冤也好,亲也好,只要念佛就有功德给他。在旁边的看护搭腔说,「师父啊,我也是佛教徒,每天早晚都在佛堂上香,只是没有时间像你们出家人可以做早晚课,我上香之后,就匆匆忙忙去上班赚钱,不赚钱不能养活。」我说:「你没有时间,固然没错,可是既然到佛前上香了,总可以念一串佛珠,念一百零八句的佛号啊!因为念佛功德很大。而念一串佛珠的时间很短,只要天天如此,比人家做早晚课,杂修杂行,功德还来得大。不然好不容易到佛前上香,白白就离开,未免可惜了。」她一听觉得有道理,回去就照着做,当天晚上回家上香之后,就把一百零八颗的佛珠拿起来念,念一句拨一颗,念完后念一首回向偈。
隔天早上七点五十五分,她拿了一包瓜子进七号病房来找我,很高兴地说,「师父啊!这一包瓜子,请你收下来。我连续七天都梦到我的祖先和我先生。就昨晚一觉到天亮,都没有梦到。」连续七天都梦到祖先,祖先平平白白会来托梦吗?不可能,一定是要功德嘛!如今她念佛的功德已经送出去,让祖先领受到这个功德,之后就再也没有梦到去世的亲人了。从此之后,她就是这样,每天早晚起码念一串佛珠。即使我们再忙碌,都有念这一串佛珠的时间。
刚刚讲,我们早晨醒来有三种特点,亦即「三净」:「第一,心灵宁静,第二,空气清净,第三,环境安静。」那个时候静坐念佛非常好,所以大家尽量早睡早起。不过早睡早起说来容易做来难,往往自己劝导人家,自己却做不到。如果真的早睡早起,而且至少睡足七、八个钟头,这个人平常不大会有病。早睡早起没有烦恼,就不生气,常保持愉悦的心情,没有情绪的浮动,甚至心喜口笑,心中欢喜,笑口常开,这个人就百病消除。
这位看护跟我说完话,便匆匆赶到六号病房上班,但一会儿又到七号病房来跟我讲:「师父啊!怎么有人这么好睡,睡到尿湿了整个床铺,都还在睡。」这个病人好久没有睡了,为什么没有睡?因为有二条阴魂和一座山,她吓得都不敢合眼,现在念佛不怕了,让她自然地睡着,那二条黑影也离开了,功德送出去之后,她就能够安安稳稳睡觉了,至少睡了八个钟头。后来病情好转,她的儿子来探病,也特地介绍儿子和我认识,这个事迹编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所以这本书大家可以多看几遍,所谓多闻熏习,温故而知新。很抱歉,不知不觉已经十二点三十分了。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到此结束。
请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三次!)
请起立!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讲于净土宗念佛会台中分会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