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山东济南仲宫北道沟村有一座普门寺

发布时间:2019-10-17 09:13:31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山东济南仲宫北道沟村有一座普门寺

\

石棚内北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三尊摩崖造像。

\

如同被镶嵌进了石墙中的普门寺碑,文化的记忆都渗透进了历史的夹缝中。

圣水泉如今依然是村民的饮用水。

文/陈明超

济南的佛教摩崖造像,自北魏黄石崖始,历代延续不断,足有上千尊,非他处可以比拟。如龙洞魏晋造像,隋时的千佛山、玉函山造像,盛唐的千佛崖造像,北宋的佛慧山造像,金代的黄花山造像,元朝的赵八洞造像等等,都是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这个造像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代。

明初,一位得道高僧圆寂小山村因此改名北道沟村

明洪武年间的某一天,济南府仲宫西南的普门寺发生了一件重大法事:寺内的一位高僧在西佛寺山半山的石棚内经过若干寒暑的修炼,终于道行圆满,安然圆寂。四方的信众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祥瑞之兆,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将普门寺所在的村寨改名为得道沟村,寓意高僧得道、降福于民。日后,为了区别邻近的“倒沟村”,便依照方位沿称为“北道沟村”。

如今的普门寺,是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坍塌的庙宇,横陈的残碑,粗大的银杏树,古旧的砖砾之中犹可寻见当年所建普门寺所用青砖、料石、小瓦等物。这一切昭示出,昔日这里是一处规模颇大的寺院。

古人选择建寺之地,大凡都在山清水秀之中,普门寺也是如此: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山内,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在满目青翠的深山处,有50余亩地的开阔地域,这里就是昔日普门寺的原始范围。

山因寺得名西佛寺山。 如今攀援西佛寺山,在半山腰,还能看到得道高僧修炼时住过的石棚。石棚原本是一块天然的巨岩,经过人工开凿之后镶嵌在绝壁之间,为了遮蔽风雨,又用块石垒砌。棚内北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三尊摩崖菩萨像。那么,这些佛像究竟开凿于什么年代呢?它们于史无载,甚至连周围的村民也说不清楚。但就刀法和艺术风格来看,他们与济南云台寺的明代造像基本一致,当为明代的作品,是济南最晚的造像之一。或者,雕琢这些佛像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那位得道的禅师吧。

西佛寺山又名穆柯寨山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普门寺所在的西佛寺山,又名圆通山,它险峻挺拔,松柏叠嶂,这里神秘幽邃,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传说杨家将及穆桂英就曾驻军在此,顽强抗击金兵,至今山上还有旗杆窝、石锅、石梯等遗迹。所以百姓们俗称此山为“穆柯寨山”,其南更高的大山便附会为“杨家寨山”。

杨家将的传说虽然不是历史事实,却从一个方面透露了普门寺屡兴屡废的原因。原来自南宋以来,济南南部山区一直是抵抗北方民族南侵的基地。无论是众所周知的耿京、辛弃疾,还是《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的济南府刘和尚,都是以这一带为根据地,等到势力壮大后再抵抗金人的。后来蒙古大军南下,李璮 据守济南,蒙古各路大军及其各地依附的武装力量都会集在济南周边,犬牙交错,战火不息,故四围所受劫掠深重。普门寺自然如文献记载所说,自元以前就“累遭兵火而毁”了。

与灵岩寺孰先孰后古寺渊源众说不一

不仅神秘的造像史无记载,连普门寺的创建年代也似乎无从稽考。据民间的传说,该寺的历史可上溯到魏晋以前。后来因为寺内僧众太多,以致于无法容纳,所以迁徙众僧至灵岩寺,故而有“先有普门寺,后有灵岩寺”的说法。不过此说不可尽信,因为灵岩寺虽然初创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但却名神宝寺。寺在今寺院的方山北麓,规模较小,至隋时才能够容纳较多僧众,不可能在魏晋时期就迁徙众僧而至。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门寺悠久的历史。

考察普门寺的旧址,寺内现存的明成化年间奉议大夫童缘撰文的《普门禅寺记》,给我们透漏了古寺的渊源。碑文记载了一个叫做“慧湛”的禅师,自小“割爱辞亲,诣大灵岩寺,礼大方和尚为师”。学成佛法之后,南去台山传佛授道,普度众生前后达六年之久。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慧湛法师却突然北归,来到了普门寺,并称:“ 此吾祖及吾师积功累德之处也。”于是整顿废寺基址,使其“倍于前也”。以慧湛的意思看来,不仅他的师傅大方禅师曾修行普门寺,连其祖师于此也颇有渊源。可见,普门寺的确与灵岩寺有着很深的渊源,应该是灵岩寺在其北麓所设的下院。

所以,普门寺的建造年代应在灵岩寺之后,元代以前,在普门寺附近的太甲山,还有一座醴泉寺,据《重修醴泉寺碑记》记载,醴泉寺大约修建于元时,是佛教曹洞宗的门庭。这一时期,灵岩寺各代住持均为曹洞宗高僧,如第三十代住持净肃禅师等,醴泉寺自然是受到了灵岩寺的影响。而入明以后,灵岩寺成为临济宗的道场,普门寺与灵岩寺关系密切,自然也就演变为了临济宗的寺庙。《普门禅寺记》中所说的慧湛禅师,便是临济宗的第二十四代传人。

寺之有泉名“圣水 ”泉池边有粗大银杏树

《普门禅寺记》说道,“寺之有泉名圣水”,实在是研习佛法的好去处。为了记载圣水泉和周围优美的环境,“ 昔至元五年,刻碑于寺”,然而不久即遭战火而毁。

明清以后,社会逐渐安定,普门寺得以重修,圣水泉也就出现在了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中,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泉池现在还保持着原貌,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潺绵不息。

泉上立一小型的龙神龛,自是企盼风调雨顺的寓意。泉边耸立着两棵巨大的古银杏树,树下断壁残垣,默默记载着寺庙久远的历史。人们传说,银杏树的树根已经扎入圣水泉源之内,所以泉水不仅清澈甘洌,而且还有驱病健身的效用。除了圣水泉外,寺内还有官井泉和无名泉两处,可谓流泉古寺,一派清凉世界。正是这些神奇的泉水,造就了古寺绵延,衍生了这处济南最晚的摩崖造像,让后人得以观瞻历史,体会沧桑。

不仅如此,史志中还记录着一个上水泉,称“在杨家寨后”,然而又说:“今失考”。其实该泉仍在,由普门寺出,西南行至不远的杨家寨山阴处,另有一座碧霞元君祠。这里山色旖旎,风光无限。上水泉即在祠堂南面西壁下,泉出石间,汇为三角形小池,长流依旧。如果夏日登临,顿觉清凉扑面,所以号称“泉气阴森,沁人肌腑”。及冬日,则积冰覆壁,层层叠叠,日照下闪闪银光,堪称奇观。

普门寺及其造像,千百年来默默沉寂,不知浸润了多少朝夕。其间所经历的历史和沧桑,还有无数的秘密有待我们去解开。专题策划/雍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