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宽运法师: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阿难尊者

发布时间:2019-10-13 09:13:26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宽运法师: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阿难尊者

\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上)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日前,《圆通与圆融》一文推出之后,有网友留言,要求我多讲一点关于阿难尊者的事迹,因此,特别在这里响应一下,希望大家能对这位「多闻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尊者,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透过尊者的多闻与精勤不懈,从而明白佛法的结集、保存与弘扬之重要意义。

  阿难之名的意义与由来

  据史料记载,阿难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如《五灯会元》记载:「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是佛之从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 ,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

  阿难,全名是「阿难陀」,有欢喜、庆喜、无染之意。此名的由来,乃因阿难诞生时,适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日,故父王为其取名为「阿难」。阿难端正清净的容貌颜状,令见者皆心生欢喜,亦真正符合此名之意。

  由于阿难尊者相貌庄严端好,是故古德曾作偈赞云:「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能令人心眼,见者大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阿难被公推为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后,曾先后由舍利弗及目犍连侍奉过。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岁,由于年纪日渐老迈,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人来担任。舍利弗及目犍连均认为阿难年青,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于是就推举阿难。当时阿难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都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不去见。

  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条件告诉佛陀。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他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

  于是十九岁的阿难,就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其后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的身后,寸步不离,游行印度各地弘化;凡是佛陀说法的时候,他都用心记下佛陀的言教,经常在讲经法会上总结和传达佛陀的经文奥义。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阿难随侍佛陀的二十七年当中,他终日尽心尽力,直至佛陀入涅槃。在结集时,尊者能将自己多年所听到之经典对大众重说一遍,皆能倒背如流,牢记而不忘;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由此可见,阿难强记闻名,多闻第一。

  何以他的记忆力会超群出众呢?

  经上说:在久远以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比丘对沙弥要求严格,沙弥除了须出去托钵外,每天还要背诵很多的经文,如果达不到规定的进度,便会受到比丘的责备。某日,小沙弥受了比丘的训斥,内心感到非常委屈、难过,于是便跑到郊外;恰巧遇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知道详情后,便发心供养这位沙弥,使其能专心背经。此后,沙弥每天都能专心诵经,课程也都能如期完成。这位沙弥就是今日的佛陀,而那位长者即是阿难尊者,由于前世布施助人修道的缘故,而感得多闻的果报,一听佛陀说法便能忆持不忘。

  因此佛陀曾赞叹阿难具八种不可思议:一者不受别请食;二者不受陈衣服;三者来不非时;四者出入诸王豪贵家,见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泻一瓶置于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愿智而能了知;八者秘密之言皆能了知。由于具足八法,阿难堪能受持佛所说经。

  谦逊诚恳.受人尊重

  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来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溶解冰块。

  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难在接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前来参拜佛陀时,总是安排适当时间,以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所以比丘尼们都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阿难与摩登伽女

  阿难不但相好庄严,威仪俊秀,凡见过他的人,都自然心生爱慕;而且内心柔软,平等慈悲,可是虽然多闻,却修持未深,缺乏定力。因受摩登伽女咒术所迷,差一点险失戒体,幸得佛力加持,始得脱难。据《楞严经》所说: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于是母亲将女儿的心意转达给阿难,阿难听了回答说:「请告诉您的女儿,我是出家众,出家的目的在了脱生死,出三界;而欲爱、色爱皆为流转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远离欲爱,修清净梵行,所以我绝对不会娶妻的。」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中)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摩登伽的母亲返回家中,将阿难所说的话回复给女儿,请女儿打消此念头。然而摩登伽女并不死心,怂恿母亲以咒术诱骗阿难。其母由于爱女心切,决定帮女儿达成心愿。于是当阿难再次托钵化缘行经摩登伽女家门口时,以幻术迷惑阿难,使阿难不由自主地走进她们家,就在摩登伽两母女诱惑阿难之际,幸逢世尊派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化解,使阿难得以免失戒体。

  但摩登伽女还是不死心,每天跟着阿难,阿难走到那里,就跟到那里,阿难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门口;阿难不堪其扰,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后,就请摩登伽女来精舍,佛问:「妳为何每天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佛陀,听说阿难没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给阿难,作阿难的妻子。」佛说:「阿难沙门无发,妳既要嫁给他,也要跟他一样剃发,如果妳肯剃发,我就劝阿难当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满意足的回家,将自己与佛陀的对话告诉母亲,并请母亲为自己剃发,好作阿难的妻子。母亲虽然伤心不忍,但禁不住爱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泪挥刀剃去爱女的头发。

  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诉佛陀:「我已剃发,请世尊履行诺言。」佛问:「摩登伽,我问妳,妳爱阿难的什么?」摩登伽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爱阿难的鼻,爱阿难的口,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步的样子。佛陀,总之阿难的一切我都爱。」佛说:「人的眼中有泪,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这些都十分臭秽不堪。如果两人成为夫妻后,便会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随着亲眷的生离死别,是无止尽的泪水,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摩登伽女痛切思惟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深觉人身臭秽不净,而自己所执着的爱欲,是无边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彻悟,当下证得阿罗汉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证圣果,便告诉摩登伽女现在可以去找阿难了;摩登伽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说:「自己过去实在愚痴才会追逐阿难,今承蒙佛陀慈悲开示真实之道令得证圣果,现在已心开意解,断除种种烦恼,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转之苦。」

  以上就是感召佛陀说出十卷《楞严经》的因缘。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说明了修行人必须定慧双修;定慧等持方能不为魔惑所扰。而《楞严神咒》,更是断淫、断欲之不可思议神咒,是故修行学佛之人必须恒常持诵。

  佛陀涅盘与阿难问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在拘尸那安罗双树间将入涅盘,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

  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由于阿难侍候佛陀多年,与佛陀的感情特别深厚,因此佛陀对他尤为怜悯,慈和地对阿难说:「阿难,你是我亲戚中的一位,为释氏的种子。我非常的忧念你!在我入涅盘后,你应该精勤要知道世间乃是一痛苦的地方,应早求出离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不得救护之想。一失人身,则难可追回,尽此一形寿当中,要常须警察。善恶的报,乃如影之随形,一点也不胡涂。要了知三世因果,乃循环而不失。此一生如果空过的活,则后悔就来不及追回。我将入于涅盘的时刻已到,我的遗教就是如上所示。」

  这时阿难听到佛陀的说话后,身心颤动,情识茫然;悲哽喑咽,深没于忧海里,全身迷闷,昏乱浊心。即投身在如来之前,犹如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此时阿那律(阿泥楼豆、阿耨楼陀),乃安慰阿难,欲减轻其愁心,就对他说:「为什么这样愁苦呢?如来涅盘之时已到了。今日虽有如来之在世,明天就看不到了!你要依我之语,去咨启如来有关下面的四个问题:

  第一:佛陀涅盘后,六群比丘所作之行都会污坏别人的形象,还有恶性的车匿;对于这些人要如何和他们共住,而得以示教呢?(六恶比丘:阐陀、迦留陀夷、三文达多、摩盐沙达多、马师,满宿。)

  第二: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世尊寂灭后,要以何者为师呢?

  第三:若佛在世,依他而住,如来既灭后,要依何而住呢?

  第四:如来寂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的首句,要安何等之语呢?

  此时阿难乃如狂梦中,听闻阿那律在安慰他,叫他向佛陀请教四项问题,就渐得醒悟,悲哀不能自胜。他醒后,即依照其吩咐,一一向佛陀请问。

  佛陀回答阿难说:「阿难!你为什么忧苦悲哀到这种程度呢?诸佛之普化既告圆满后,其法就归于如是。善哉、善哉!阿难!你发四问,乃为最后之起问。这乃能大大的利益一切的世间。你们要谛听!要善思念之!」大家说:「唯然,世尊!非常的愿意听闻!」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你所问的,佛入涅槃后,六群的比丘,恶性的车匿,其行动都粗野,都会污染人家之清净。对于这些人要如何和他们共住,而能得以示教?阿难啊!如车匿比丘这种生性鄙恶的人,在我涅盘后当会渐渐的调伏,其心会变为柔和,会舍去其本来的恶性。阿难!在我涅盘后,你应当依我教法的正观察,去教示六群、车匿比丘。叫他们深心依此清净的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阿难!如果能够谛现十二因缘,而究竟无我,深入本净的话,即能远离三界的大火!阿难!如来是真语者,所说都是诚实之言,最后要付嘱于你,你当修行!」

  「阿难!如你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阿难!尸波罗戒(戒),就是你的大师!依戒去修行,就能得出世的甚深之定慧!」

  「阿难!如你所问:『佛涅盘后,依何为住?』阿难啊!这要依四念处,要庄严其心而住。第一为观身的性相乃同于虚空,名叫做『身念处』。第二为观受不在于内外,不住于中间,名叫做『受念处』。第三为观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性远离,就名叫做『心念处』。第四为: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之法,名叫做『法念处』。阿难!一切修行之人,应该依此四念处而住。」

  「阿难!如你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之首句,要安何等之语。』阿难啊!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详见《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而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佛陀遗教之结集

  阿难聪明智慧,身相端正,人见皆悦。佛陀所讲的经法他一闻即能忆持不忘,不须要重复请问佛陀。所以佛陀称赞他:「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可是,多年来,由于阿难要侍奉佛陀的起居饮食,没有太多时间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时虽然经常听闻佛法,却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弟子的最高修行境界)。

  上面述及,佛陀将入涅盘之时,阿难悲痛得泣不成声。佛陀将最后遗教说出之后,复以怜愍的眼神看着阿难,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光发热。」弟子们相约聚集,商议举行会诵,以背诵出佛陀在世时所说之教法;三天后,阿难起程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佛陀遗教圣典的结集,路上走了二个多月,最终抵达王舍城。当时主其事的首席大弟子迦叶尊者,选了一千位阿罗汉一同结集经藏。(何以只选一千罗汉呢?因佛陀在世时曾度了频婆娑罗王,王为了报佛恩,命令宫中每天设千人饭食供众,频婆娑罗王死后,他的儿子阿阇世王仍遵循遗命,设食供养千人。)

  当千人齐集时,迦叶尊者入定,观见只有阿难一人还未证阿罗汉果。于是当众把他牵出,说道:「未证圣果,不准入内!」语毕,还故意在大众面前激发阿难,责问他六大罪状:

\

  「你做佛陀侍者,有一次佛陀身体不舒服,走累了在树下休息,想喝水,你为什么不舀水给佛陀喝呢?」

  阿难说:「虽然河水就在邻近,但是因为刚刚有一大队人马,将近五百辆车马经过,把河水弄脏了,一时它澄清不下来,所以我没有办法舀干净的水给佛陀喝,并不是我故意让佛陀口渴,没水喝。」

  迦叶尊者说:「佛陀是一个证果的圣人,还怕喝脏水吗?你不让佛陀喝水是你的过失,这是你的一大罪过。」

  阿难说:「我心里只有敬意没有过失,但是我尊敬你的德养和教诲,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对阿难说:「佛陀涅盘以后,你让女众比丘尼看佛陀的遗体,而且还让她们把佛陀的脚弄脏了,这是大不敬,也是你第二件罪过。」

  阿难说:「佛陀入灭大家都很悲伤,女人更是感情脆弱,是她们悲伤啼哭的眼泪弄脏了手,以致弄脏了佛陀的脚,并不是故意的。我心无不敬,而且也只有这么做才是办法,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你向佛陀求情,准许女子出家,使正法减少五百年,并且使许多庄严的事变质,使檀越降低了热诚、信心,不再护持,减损福德因缘,这是你的第三件罪过。」

  阿难说:「世尊的姨妈瞿昙弥,她有抚养佛陀成长的大恩,瞿昙弥恳切哀求,谁能无动于衷呢?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你为佛陀缝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僧人穿的大衣袈娑)的时候,竟然用脚踩着缝它,这是你第四件罪过。」

  阿难说:「我并不是憍慢不恭敬,因为我当时私下,找不到人来帮忙我抓着把袈娑撑平,我只得用脚帮忙,我心念无过。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接着说:「佛陀在入涅盘之前,有一次曾问你,而且问了你三次,佛陀是不是该住世一劫或是更长的时间,你竟然都默不吭声,让天魔有机可乘,竟然答应佛陀这么快就入涅槃,这是你第五件大过。」

  阿难说:「我实在不是有心这么做,当时我正在打坐,因为功夫不深被天魔干扰,有意蒙蔽我,让我听不到佛陀的问话,实在不是我所心愿的,我不是有意这么做。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又说:「佛陀曾说过一些杂琐、细碎的戒律要改掉,佛陀入灭的时候你竟然不问佛陀,不问佛陀『杂碎戒』指的是那些?这是第六件大过。」

  阿难说:「当时我因悲伤过度,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也忘了有这件事情该问佛陀,不是我故意不问的,我不是有心犯错。但我尊敬你,我向大众忏悔。」

  迦叶尊者的呵责,令阿难惭愧悲泣,当众忏悔而得到清净,自知虽一向多闻,却智慧多而定力少,所以不能得果,必须定慧均等才可证圣。于是当下发奋坐禅经行,精进用功,经一昼夜殷勤求道,疲极欲睡,在头碰到枕头的一瞬间,忽然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从而获得了参加集会的资格。

\

  集会的时候,阿难尊者以他超强的记忆,覆诵出佛陀所说过的法,让大众能够再次闻熏佛陀的教诲。最初集结的经典,如《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由阿难尊者所诵出的。所以大家都说他「多闻博达,智慧无碍」。

  自佛陀去世后,阿难尊者与摩诃迦叶尊者,一起领导了佛教僧团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维持着教团的生存和发展。

  阿难入灭之因缘

  迦叶尊者入灭后,阿难尊者成为世界佛教的领袖,在印度各国巡回传教。直至一百二十岁时,有一天,来到一座竹林中,听到有一比丘在诵佛法,念道:「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尊者听到此偈,不禁惨然叹道:「佛法在世间的衰微,怎么这般快速!」

  于是,阿难尊者告诉这位比丘:「世间上有两种毁谤佛法的人:一种是多闻但却有邪见的人;一种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颠倒乱说的人。这两种人不但损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脱离三恶道。」所以,刚才比丘所说的偈语应该改为:「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这位比丘将阿难尊者所说的话告诉他的师父。他的师父竟然说:「阿难已经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话不可以相信,你还是背诵以前的偈语吧!」

  后来,阿难尊者又听到这位比丘在竹林下诵以前的偈语,再次问他是何原由,比丘便说出了他师父的讲法。阿难心想:「无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无量的圣贤远离世间;使众生常处于怖畏中,邪见炽盛,不善心却日日增长。毁谤如来,断绝正教,当永沉生死大海,开三恶道之门,闭人天之路,故于无量劫受诸痛苦烦恼!世间的人真是为可怜愍者,我向这比丘说正法,他却反听邪见,不接受我的教导。」「世间充满众苦,难以久居,佛陀及同参道友们都已入灭,何必再久留人间呢?」

  这时,阿难尊者在世间的度化因缘已尽,将入寂时,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与北岸的毗舍离国两相对峙,刀兵相向。阿难尊者就给他们的国王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托梦,预示自己将般涅盘。二国王都想得到阿难尊者的舍利以作供养,于是同时赶到恒河边,此时尊者飞到恒河上空,入火光三昧,现种种神通,并对二国王开示道:

  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

  涅槃当我静,而无诸有故。

  时有雪山王百仙人应空而来,礼尊者足,皈依佛教,剃度出家,并说偈言: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偈颂毕,尊者分身作四份入寂,其中一份与毗舍离王,一份与阿阿阇世王,让他们各自建塔供奉。二国王心怀惭愧,各自退兵。

  阿难尊者入灭后,流传佛法的责任便付嘱给弟子商那和修了。

结语

  阿难尊者的一生,除了辅助佛陀弘扬教化之外,其他重大事迹与贡献亦属不少,可概括为以下数点:

  一是摩登伽女之难:摩登伽女即旃陀罗女钵吉帝,欲以咒术迷惑阿难,终因佛力加持,始得脱身,最后钵吉帝女为佛所教化,出家得阿罗汉果。「钵吉帝」在印度属于「可触者」,是最低下的种姓;因阿难的原故,佛教没有放弃这些受尽歧视的弱势群体,佛陀提倡「四姓平等」、「众生平等」,让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二是女性出家的因缘:今天的女性得以出家,应归功于阿难尊者,因为他请求佛陀准许收容出家女弟子。

  三是佛经的结集:由于阿难尊者超凡的记忆力,佛陀的言教在他的努力结集整理下,才得以面世。

  四是入寂之时,分身涅槃,止息战争,被传为千古佳话;遗骸分别由两国建塔供奉。

  公元七世纪前半叶,唐代玄奘法师前往去印度游学之时,仍见到此一遗迹。现时在中国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画中,阿难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礼佛的年青僧人,与摩诃迦叶尊者一同侍立在释迦佛的两边,构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受人尊敬、赞叹与膜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