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八

发布时间:2019-05-31 14:38:43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八二说轻戒相(二) 初结前起后 二别释文义。

○初结前起后。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此乃吾佛世尊。召告现前在会三贤十圣等诸菩萨言也。已说下。结前十重。已说竟也。四十八轻。起后轻戒。今当说也。

○二别释文义(四十八)。

○第一不敬师友戒。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一不敬师友戒也。师以开导。友以切磋。世出世间法器。全赖师友。所当敬重。倘存憍慢。一生福慧消灭。故戒之也。若佛子下。举人以明其位。应先受下。乃明福慧二位基本。既得戒下。明受戒者。染法获益。当酬恩也。而菩萨下。明背恩忘本者。以结罪也。国王。乃各邦之仁君。轮王有四。金银铜铁。四转轮王。统摄四三二一天下主也。百官。是文武大臣也。如是圣君贤臣。欲受王位官位之时。必应先受菩萨戒何也。谓受菩萨戒人。必以慈悲利济。孝顺为怀。如为君者受菩萨戒。即为仁德圣君。为臣者受菩萨戒。即为忠良贤臣。感一切鬼神。救护王身。永保其位。救护百官之身。高进其爵。不但鬼神救护而已。亦感十方诸佛欢喜护念。何者。护法金汤全赖之也。金光明云。若国王受菩萨戒。广行十善法。教化众生者。身心快乐。永无三灾。远离八难。国界安宁。人民乐唱。云云。所以先受菩萨慧戒。后受王臣福位。获鬼神救护。诸佛欢喜。如此利益。若非师友教诫。何繇能得。是故应当知恩报德。生孝顺心。敬重戒师。如敬父母。不敢少违。生恭敬心。而敬善友。如敬兄长。不敢有慢。若具如是心者。方名念戒入道人也。见上座下。正明孝顺恭敬之义。上座以对中下而言。谓已上无人故。毗婆沙论云。上座有三。一者。生年上座。即尊长耆旧是。二者。世俗上座。乃即知法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是。三者。法性上座。即阿罗汉果位是也。和尚。唐言力生。即受戒本师也。阿阇黎者。唐言轨范师也。即羯摩。教授。依止。尊证诸师是也。言大德者。谓此诸师。居腊长德胜故。亦贯下义。同学。同一师所学出世道故。同见。同一见。又解中道理故。同行。同一清白梵行门故。如是师友若来。毋论远近。应起承迎。致敬礼拜。复应问讯起居。此谓孝顺恭敬心也。为菩萨者。应当起孝顺心。而反起嗔嫉心。应当起恭敬心。而反起亵越心。憍心。亢己名位。憍倨自尊。故名憍心。慢心。藐视前人。慢彼有德。故名慢心。痴心。见贤不亲。见圣不敬。而无智慧。故名痴心。嗔心。恨彼师友严训。故名嗔心。有此四种之心。故见师友来而不迎。至而不礼。亦不问讯起居也。憍心等四。属意业也。不起承迎礼拜。属身业也。亦不问讯起居。属口业也。以是三业不善。乃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物。一一皆不如法供养也。以自卖下。紧承如法说来。言既为佛子。应当重法。轻身命财。求出世道。内而己身。外而国城。亲切男女。贵重七宝。以及众多百物。一切可卖。应如此供养也。言卖身者。如常啼。卖心肝而学般若。如世尊因地中。为半偈舍全身。乃至身然千灯。此亡身。为法样子。略引一二。乃为有名位者。报恩之盛节也。不如是承迎礼拜。供养诸师友者。是菩萨犯轻垢罪。此罪比前十重。仅减一等。非轻细之谓也。

○第二饮酒戒。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二饮酒戒也。言饮酒者。非造酒也。造酒卖者。所害甚广而饮酒者。惟害己身。故微分重轻耳。律云。饮酒之人。堕烧煮地狱中五五百世。初五百世。在咸糟地狱中。二五百世。在沸屎地狱中。三五百世。在曲蛆地狱中。四五百世。在蝇蚋地狱中。五五百世。堕在痴热无知地狱中。业报如此。故戒之也。故饮酒者。律中开有重患。医师言瘥。以酒引药。权用不犯。无故而饮。或借病而饮者。是为故饮。而酒生过失无量者。辩明不得饮酒之义。意谓酒乃米汁。何故不得饮耶。以饮酒者。迷心乱性。无量过失。从饮酒故而生。是以不得饮也。不但自饮酒者。得无量过失也。且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他人饮酒者。亦招感五百世中无手足报。何况无故自饮。自饮尚且不得。岂得教人饮耶。是故不得教一切人饮酒。及教一切众生饮酒。教尚不得。何况自饮。是故凡一切酒不得饮也。言一切酒者。酒有多种。杨梅。枣子。甘蔗。葡萄等酒。但能醉人。并有酒气酒味。一切皆不得饮也。已上明戒。向下结罪。若故自饮。教人饮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三食肉戒也。一切众生。皆有灵觉之性。俱有贪生畏死之心。皆有恩爱情识之念。与我不异。所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柰何有一类人。邪见覆心。为己口腹。食彼众生身肉。强言。只要明得大事因缘。食肉无碍。若大事已明。则迥脱舌根味尘。得言食肉无碍。若其未明。岂食肉无碍耶。予乃晒之曰。如果大事已明。食肉无碍。则于镕铜。热铁。亦当无碍。能吞镕铜热铁者。自可食肉矣。如宋济颠募装佛金。尽以其赀食酒食肉。向后从口吐金得装佛相。是真无阂。志公食鸽。一日从口尽吐活鸽。齐飞而去。是真无碍。若此未能。则所谓明大事者。何独亲于肉。而喜近于口。疏于镕铜热铁。而畏近于身也。又岂得复云无碍耶。楞严经云。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互相食啖不已。故戒之也。言若佛子故食肉者。故字对权设而言。昔佛在世时。年逢饥馑。草菜不生。佛神力故。以五指端。化五净肉。实非生血。一时权现。安有实是众生身肉者。为佛子而故食乎。是故一切众生身肉不得食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断大慈悲佛性种子者。其义有二。一者是断菩萨大慈悲心佛性种子。所以者何。菩萨发菩提心。愿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是为成佛等一因行。今无慈心食众生肉。是断自己成佛因种。因种既断。无上佛果。安可希冀。二者。是断众生佛性种子。谓诸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虽然改头换面。而彼贪生畏死之性。即我所发慈悲佛性。今欲食彼身肉。令生恐怖。见而舍去。失彼受化缘因。是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也。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今佛树根既失。则佛花果又从何处生耶。一切众生见而舍去者。杀气相迎。毒于戎狄。如鸥去海翁机。鸽摇罗汉影也。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身肉。若故食者。得无量罪。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故。不应食肉。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常为六亲故。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众生闻香。悉生恐怖。如栴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惊吠故。今修行者。发悲不生故。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令诸咒术不成就故。诸天所弃故。令口气臭故。夜多恶梦故。乃至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是故不应食众生肉。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四食五辛戒也。五辛者。即五荤。非五腥也。言五辛者。一大蒜。亦名葫。即葫葱是。二茖葱。即他经云革葱。乃薤菜是。三慈葱。即葱是。四兰葱。即小蒜。五兴渠。即蒠蒺。所言不得食者。以是五种。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更有五不应食。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西域记云。家有养辛之人。驱令出郭。是故不独单食不可。大凡一切食中。相杂佐用亦不得食。若谓无所杀害。而故食五辛者。犯轻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五不教悔罪戒也。教。即教诫。悔。即悔过。罪。即罪咎。谓为菩萨师者。凡见人设有过。得教令忏。不教。则得罪。所以者何。昔迦叶佛世时。有一比丘。多作三师。多度弟子。而不教诫。其弟子者。因不持戒。死堕龙中。龙法受罪。七日一受。时对火烧。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复烧之。不能堪苦。龙具五通。自思何罪所致。观知因本师不教。多作非法。遂恨其师。欲加毒害。后时有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其师在内。龙便出水捉船。众人大怖。诘问龙故。何以捉船龙曰。今此船内比丘。是我本师。因不教诫于我。今受苦痛。故尔捉之。汝等若将比丘下水。便放其船。众人见事不止。欲捉比丘。而比丘便自投水身亡。佛言。以此验之。凡度弟子。不可不教诫也。若佛子下。举人以明犯相。见一切众生者。总指在家。出家。大小七众。乃受持戒法之人。犯。谓干犯也。八戒。五戒。即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之戒相也。八戒但受一日一夜。不同五戒终身守持。十戒有二。一沙弥沙弥尼十戒。二菩萨十重戒。毁者。破坏也。禁者。止灭也。如来所制。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名为禁戒。如若受而不持。持而不诵。违背圣言。越其所制。故云毁禁。七逆者。弑父。杀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恶心出佛身血。弑阿罗汉是也。佛在世时。出佛身血。佛灭度后。卖佛菩萨形像。及卖佛经律。名为出佛身血。弑比丘僧。即名弑阿罗汉。八难。即下冒难游行之八难也。菩萨见此一切犯戒之人。当生慈悲心。教其忏前愆尤。悔后莫作。是为自利利人。如不教忏悔者。已得不教悔罪。何况同住一处。同僧利养。而又同共布萨。同一清净和合僧众安住其中。而说佛戒。竟不举其犯戒罪过。使其忏悔。如是不教彼悔过者。是菩萨师。犯轻垢罪。

○第六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六不供给请法戒也。修菩萨行者。凡见大乘法师。应备香花诸供养具。如供诸佛等无有异。请转法轮。使其道法流通。慧命不绝。若不供给请说法者。是菩萨人。则堕悭贪。我慢。焦芽。败种等流。有失大利。故戒之也。若佛子下。标明可供之师友也。言大乘法师者。拣非小乘独善。乃是具大信解。发大道心。趋大道果。智悲双运。自利利人之师。故名大乘法师。大乘同学下。此举友人亦大乘也。同学。谓同一师禀受大乘心地戒学。同见。同一见解。究竟实相心地戒见。同行。同一菩萨心地戒法。清白梵行。若见如是师友。行无缘慈。来入僧坊。舍宅。城邑等处。无论远近。若乃百里千里来者。为主菩萨。应起致敬。来。即迎来。去。即送去。其中礼拜供养之事。俱必一一如法周旋。勿生懈怠。如供养者。应当日日三时不乏。言三时者。即初中后。三时也。何等供养。每日所食。用三两金。以作百味饮食供养。又不止此。更敷床座。而为安止。广备医药而为调理将此四事。以供法师。凡此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当尽心如礼供养。不应吝惜。以上修福。是满檀波罗蜜。常请等下。乃即修慧。是般若波罗蜜也。常请等者。承上所言。日日三时恭敬礼拜供养之者。非为求人天小果福报而已。正为常请法师。日日三时演说妙法。以续一切众生慧命故也。此表能供请者。口业虔诚义也。日日三时礼拜者。申请法威仪。以表身业虔诚义也。言不生嗔心者。释请法开示中。不嗔师友规矩严训尊高。言不生患恼之心者。释供养中。不患我供养繁费。此之二心。总表意业虔诚义也。为法灭下。总申上义。以劝为菩萨者。应当如是为法灭身。其义有二。一果真为法者。尚不惜此身命。何况资具而不供养。二果真为求解脱道。当舍不坚固身。易金刚不坏身。舍不真实世命。易法身智慧命。如佛因中为求大法。身为床座。布发掩泥。半偈然灯。种种苦行。皆是为法灭身榜样。修菩萨行者。亦应如是请法。而勿懈怠可也。若不尔者。少有怠惰。此句断定。若不如是供养心者。犯轻垢罪。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七懈怠不听法戒也。此戒承前所言。不但师来我所。乃供养听法。但有说法处。应当至彼听受。不可懈怠而不听也。懈怠即八大随之一。繇此懈怠。即生放逸。放逸。即失念。失念。则多散乱。散乱。即不正知。不正知。则生愚痴。造诸恶业。所以始繇懈怠不听。终则无恶不造。是故凡有讲法之处。宜应往彼听受。如不往听。即是慢法。以慢法故。福慧消灭。罪恶增长。所谓若非法味滋神。终无解脱。故戒之也。言为佛子。必上求下化。为本因心。广学多闻。为胜方便。若非广学多闻。岂堪住持三宝。是故凡有一切讲法处。应往听受。言毗尼经律者。正明灭恶生善之法宝也。梵语毗尼。此云调伏。谓调三业。治伏六根。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也。亦云善寿。谓此毗尼住世。即佛法住世。毗尼若灭。佛法即灭故也。又以经中摄律。律中摄经。又经诠性相理。律止性业遮业。二义俱含。故云毗尼经律。大宅舍中等者。别明讲法处也。佛在世时。诸比丘等。常受王臣诸大檀越请在家中安居说法。是为大宅舍中讲法处也。是新学下。诫应听也。谓凡所有一切讲法毗尼经律处。凡新学菩萨戒者。应手持经律卷。至法师所。至心听受。如不解义。须一一咨询请问。而决疑也。若山林等者。以远况近。言不但在居士家而常随听。即若在山林下。僧地房中。乃至一切说法远处。悉应至彼而听受也。昔者童子南询百郡。衲僧遍历千山。乃至投子三登。洞山九上。皆为大事不惮劬劳。安得不往听法。律开有病年老。足力难行。或所说者。是常所闻。或自具大智慧。具大辩才。或修深禅大定。或知彼所说者是外道法。此不往听。俱为不犯。除此即于四十里内。若不至彼听受法者。是新学菩萨。犯轻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八背大向小戒也。上谓凡一切处悉至听受。惟恐心背中道大乘之理。而向偏小邪外之道。此道乃是断佛种性。障菩提道因缘。故戒之也。若佛子下。明背大义。言非佛下。明向小义。所言心背大乘常住经律等者。谓佛所说大乘道法。其中所诠不生不灭常住实相心地。法身体相之戒。乃是诸佛所师。菩萨之母。故云常住经律。于此心怀狐疑。反言非佛所说。而受持二乘声闻权小之法。反受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故云向小。以是背大向小之故。犯轻垢罪。昔天亲菩萨造五百论。赞小斥大。后遇无着悔悟己过。欲自截舌。无着菩萨教令以舌还赞大乘。天亲受教。克心向大。弘传广演。卒成圣果。改过不吝。是为菩萨。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九不看病戒也。众生 五蕴身命。皆属四缘。六尘。妄想假合。难免生老病死等患。如来三界医王。四生慈父。恒以大慈悲心。善调众生身心病恼。既为菩萨。若见一切疾病之人。不兴大慈大悲心念。缘念苦众生者。即是自失成佛根本。故戒之也。言见一切疾病人者。上自父母师长。下至子女徒众。中至兄弟六亲。外至冤家。毋论一切。常应供养也。问。不作救济。而言供养者何。答。具此供养心念。自然看病心田。得恒久也。言如佛无异者。申明供养义。谓佛以众生身为身。以众生病为病。故凡见诸病人。当视如佛也。昔严老躬处疠坊。吮洗无忌。宽公舆归病者。僧俗不分。可谓供养如佛。又供养如佛者。盖以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也。八福田者。一诸佛。二圣人。三父。四母。五和尚。六阿阇黎。七众僧。八病人。此八者中。惟病为患。能救苦患之因。自受安乐之果。故看病者。为第一福田也。若父母师僧。及弟子病者。概及上下。俱以平等心看。言诸根不具者。即六根残缺也。百种病苦恼者。即风寒暑湿。四百四病。举略以该广也。如是残苦。皆应慈悲供养令瘥。岂有为菩萨者。嗔恨不看之理。言嗔恨不看者。或若父母师长。平时督诲。或为弟子。平时忤慢。或病中时烦琐求等。遂有嗔恨在心而不肯看。乃至等者。此即从疏况亲。不但父母。师长。弟子等病而不看也。乃至僧地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之中。一切病人。应当尽心救济。何况父母。师僧。弟子等病而不看乎。五百问云。如行路时。若见病人。不往瞻视。不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得罪。是故若见病人。不救济而去者。犯轻垢罪。

○第十畜杀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此释第十畜杀具戒也。杀具有二种。一斗战具。二取杀诸物具。皆是害命伤慈。杀心易起。故戒之也。为佛弟子。应行佛行。应畜截魔斩爱大智慧刀。勇猛杖。大势弓。精进箭。忍辱甲。定力斧。及张大法罗网。以罗三界众生。拔出爱河。如是具者可也。又德山护生棒。石巩救死弓者。正当畜也。而不应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凶杀之具。不但此具不得畜也。及恶罗网杀生器者。以皆凶物。易动杀机。非佛子所宜有。是故一切不得畜也。而菩萨下。申明不得畜义。谓既为菩萨。虽或弑我父母尚不得加报。此乃极言杀具。决不可畜。如宁有盗臣意。又或不报此仇。众生承其摄受。回心向化。遂以得度。正为菩萨偶现之大权也。此见必当杀者。尚有不杀之时。况无故而杀一切同生同命。无仇无罪之众生乎。菩萨若故畜此斗害众生具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是一句。总结前十戒也。应当二句。总劝修学此戒。应当顶戴敬心奉持。勿忘失也。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