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品·第二十品
解脱之道(注3)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备注: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
观无常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7)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迦叶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
诸行皆苦
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8)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之道。 (偈279)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精进,莫放逸
应当努力修行时不努力;年轻力壮,但意志与思虑不坚定,怠惰的人,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舍卫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伽,佛陀并且给他们观想的题目。这些初出家的比库,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里去禅修。他们日夜不休地精进修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都证得阿拉汉果,便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里去禅休的提撒比库,因为未精进修习,所以毫无成就。
当提撒比库发现其他比库的修持都比他好时,后悔曾经浪费时光,他就下定决心,要不眠不休的禅修。当天晚上经行时,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断大腿骨,其他比库听见他的哭叫声时,都跑去帮忙。
佛陀知道这次意外事件时,说:「比库若在应该精进修习的时候,虚度时光,不知精进修习,无法证得禅定和清净。」
护持身、口、意
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愿如此清净身口意的人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偈 281)
大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库下山时,看见一只猪面人身、悲惨的饿鬼。这时候,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时,勒叉那比库问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说,因为他看见那只满嘴蛆虫的猪面人身饿鬼。佛陀这时候也说,在他证得究竟智慧,成为佛陀时,也曾亲眼目睹该饿鬼,佛陀因此叙说该饿鬼的前世因缘:
在过去佛时,这饿鬼是一位经常为人讲经说法的比库。有一次,他到有两位比库居住的一处精舍去。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人欢喜听他说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这两位比库远离该精舍,而为自己独有,就再好也不过了。他于是开始分化离间这二位比库,使他们争论不休,终于都离开精舍。因为这恶业,他在死后,长期遭受苦报。今生,他也生为猪面人身,继续受苦。
佛陀因此说:「身为比库,应内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恶业。」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资深的比库,不仅深深理解佛法,并且教导比库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贡高、自负。佛陀清楚他的弱点,希望加以改正,引导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当波思拉比库来顶礼问讯时,佛陀就称呼他:「无用的波思拉比库!」几次听到佛陀如此称呼自己时,他仔细思考其中的含意,终于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自己虽然对佛法具有广泛的知识,却不曾认真精进禅修,所以未能证得圣果,连初禅也没有。
因此,他在未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前往非常遥远的舍卫城外一处有众多 比库的精舍。他首先去见最资深的比库,并谦卑地请他担任自己的导师,但这比库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谦卑,就要波思拉去请求第二资深的比库担任导师。他就去见第二位比库,但第二位比库也同样告诉他去见另一较资浅的比库。他于是辗转来到一位年轻的阿拉汉沙马内拉处,最后这沙马内拉在确定波思拉比库会敬谨接受教导后,才答应担任波思拉比库的导师。在这沙马内拉的指导下,波思拉比库收摄心念,如实观身,精进禅修 。
佛陀透过神通知道波思拉比库正在精进禅修,就放光,劝诫他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不久,波思拉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库!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偈 283)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内心就仍然受系缚,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偈 284)
从前,舍卫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
观想莲花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勤修圣者(佛陀)所说,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偈285)
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舍利弗的引领下出家,加入僧伽。他在得到舍利弗给他 “观身不净”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但却丝毫没有进步。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请舍利弗进一步指导,但仍然没有起色。最后,舍利弗只好与他一齐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年轻比库是金匠的儿子,过去几世也都是金匠的儿子,因此另外给他观想的题目。佛陀不要他观想厌恶的事情,反而要他从愉快的感觉开始观想。佛陀运用神通力量,创造一朵美丽的莲花,并且要年轻比库把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轻比库开始集中心念在这朵又大又香的莲花上,终于除去障碍,内心充满法喜,禅修也渐渐有进步,最后并且证得四禅。
这时候,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见莲花瞬间枯萎,花色不再鲜活亮丽,终于明白莲花和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苦、空、无我的究竟真理。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年轻比库也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