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非佛”的目的是破除执着。马祖晚年眼见佛教修行者过份执着,犯上“知障”之弊,陷于“执迷不悟”的境况,痛苦不堪,及需猛省顿悟过来。如果说“空”是学佛者追求的境界,那么“即心”就会被“心”缚,“即佛”就会被“佛”缚,完全违背佛家“空诸所有”之旨。荷泽神会禅师说得好,“声闻修空住空被空缚;若修定住定即被定缚;若修静住静被静缚;若修寂住寂被寂缚”。
马祖针对这批被“即心”缚或被“即佛”缚之士,推出“非心非佛”作为“即心即佛”的境界提升。有关“非心非佛”的史料颇多,摘录如下:
《五灯会元》卷3载: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 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常即欠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云:“僧人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 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 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 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 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曰:“棒子熟也。”法常禅师自问已悟“即心是佛”真谛,及无犯上执着之失,视“非心非佛”不合他用,故愤言“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
“梅子熟也”是指法常禅师的修持已达标。《景德传灯录》载:“自大寂(马祖)去世,如会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即云佛。”并指出“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心不是佛”是指心佛皆空,绝缘执着;“智不是道”是指诵忆不已之门徒,已堕入执着之境。普愿禅师说:“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也;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佛则乃是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佛。”宝积禅师说:“若言千圣不传。”意谓禅法微妙,无论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都忌执着。
马祖平日以“即心即佛”一语指导学人,而复以“非心非佛”一语斥破学人对“即心即佛”之执着,其实两者并无差别。(信息来源:摘自《五台山佛教》)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