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第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发布时间:2019-06-04 18:12:06作者:大悲咒讲解网

第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四圣谛品第八

将释此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谛者实义也。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故。

问曰。何故不说多但云四。

答曰。此四种谛义总摄多故。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灭道。灭尽诸苦名为灭谛。灭尽涅槃名为道谛。三乘涅槃无余可得。名为道谛。以二乘趣寂。菩萨多生净土。又推净土在余他方。又云。菩萨留惑润生故。若不故留烦恼。还应必有涅槃可证。或有他方净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阎浮提成正觉佛。木树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罗天红莲华上佛。是实报。智皆有忻厌故。是故曰三乘四谛厌苦集忻灭道。名四谛法轮。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是其实义。何以故。达苦性真无厌故。无有他方别佛刹别净土故。无有染净涅槃生死忻厌故修道者。住如法。修如法。不厌不着。不忻不取。一如法界无去来性。无住处性。身尘毛孔心之及境。皆称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义故。一乘四圣谛。三乘四谛。各各差别。各有信解。如来依根方便设教。皆非凡夫能立。如今修道者。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不可例然。如法华经。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觉乘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随时之说。如此经十地品。五地菩萨作十种谛观。以四圣谛为体。六地菩萨作十种十二缘生观。此是如来随位进修之法。大要总言。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但一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皆从初心观自他苦故。发菩提心乐求道法。但依大小胜劣不同。四谛十二缘各别。但一切世间法。四谛义无不该通。此是如来语业说法遍周故。如璎珞经立九乘法门者。意明三乘参用四谛十二缘各自得道差别。其九乘者。一声闻声闻乘。二声闻菩萨乘。三声闻缘觉乘。如是三乘同观四谛十二缘法。各自得道不同。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九。通此法界不思议乘。于解脱中道总有十乘。皆得究竟。无三界苦余诸道门。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三乘虽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二释品来意者。为明前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不同各别。此品说如来随方语业。随方说法不离四圣谛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文。于中总有十二段经。从尔时文殊师利已下十一段。是通中心并十方。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末后一段。是总都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皆是四圣谛为体。从此四谛上分作种种法门。五蕴十二缘总在其内。八万四千尘劳解脱。总在其内。如文具说。不烦更释。已上佛名号品四圣谛品是自己信进修行中所信之法。已下光明觉品现佛境。及所行行遍周。如文具明。如是已上十信门。以根本普光明智为殿体。如是进修究竟不离此智也。

光明觉品第九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觉品。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照烛十方。初云。一三千大千。以次增广。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为明无尽。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亦等故。以光所照觉悟信心令修行故。以是因缘名光明觉品。修行者。一一随光观照十方。已能观之心亦尽。即与法身同体。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一一随此宝色灯云光。观内心及方所。总令心境无有内外中间。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门。若作此宝色光明观。不成一切普贤愿海。神通力诸佛大用皆悉不成。

二释品来意者。为此第二会中普光明殿说十信心。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其前之如来名号品。举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号遍周。四圣谛品。明如来口业说法行遍周。总明佛果遍也。今此品放如来信位教行之光觉悟。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遍周。即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觉首目首财首等十首菩萨是也。即明信心者。自己身语意业名号遍周一如佛故。此品须来。明已上不动智佛等十个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是自己之智与佛本同。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余九是行。十色世界是所见之法。

三随文释义者。从初尔时世尊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经。于中大意义分为五。一举光出处。二举光所照境界远近。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四举一切处佛刹根本智佛。五明一切处文殊同声一时说颂。

一举光出处者。经云。尔时世尊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此光是初会中如来放眉间光。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此是教化十方菩萨。安立十信及五位十地法门。次第令随位进修开敷智眼成其无量福智之海。是故名之照曜十方藏。又藏者有二义。一众生善根堪受此法。名之为藏。如文殊师利叹善财童子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二大愿大悲大智法身。总名为藏。此光明常照曜十方法界善根众生。而能成就大菩提心大愿大悲大智饶益众生藏者故。此如来两足轮所放光明。是彼现相品中眉间之光。照十方已。其光还来入佛足下。为欲以十地果光用成十信故。是故于此品中还放彼第一会中所入如来足下之光。以成十信如来两足轮下放光。是现相品中所入之光故。明足下放光者。是以果成信初始故。如十住位中。于如来足指端放光。即明入圣之始发迹应真之初生诸佛大智家故。十行位中足趺上放光。十回向位中膝上放光。十地位中眉间放光。终而复始。还依旧果成因。因修果体至功终位熟本末不移至位。更明今此放两足轮中之光明以果成信故。乃至修行常修果体使惯习成熟故。如此从眉间放光。足下轮中放光。足指端放光。足趺上放光膝。上放光眉间放光出。现品中又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明。如此六度放光总。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法门进修之行相一终故。法界品又眉间放光者。明此一部之经菩萨五位进修及如来出现所证本法总法界为体故。明法界一品是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之本末故。是恒法故。是法常道不思议故。是一切众生本末故。是一切法之本体故。

二举光照远近者。初照三千大千之境。次照十百千乃至十亿及不可说。

问曰。何故不一时普照而有渐次耶。

答曰。是一时中渐次。为法界中无前后故。渐次者。为十信修胜进增胜故。

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者。明自己信行遍周故。

四举一切处佛世界及十智如来者。明信心者自己智德果遍周故。

五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者。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择法遍周。总明自有非是他法从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总是自己果有法性大智万行遍周。以成信故。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一如涅槃经说。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故。是故入十信难。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故。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此教中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量。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是路上发心六千比丘之众。亦是皆智慧猛利人类精奇。一闻多晓悟。谦恕仁慈。专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满发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即永劫飘沦。何能利人济物。如经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是故发心有二种。一修信解发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来十首菩萨是。二信满发心。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即十慧菩萨十个月佛是。其因果也。又就此说颂门下义分为二。一明文殊师利说十偈颂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广。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其光渐增者。明信心渐胜。如文可知。一一随光所照之境。以心观之。随方令心无尽。十方总然。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复观能观之心。亦无内外。即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一从文殊说颂中云何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渐渐增广。一从初十行颂。叹如来法身无体性德。二有十行颂。叹如来大慈悲德。为众生求菩提心故。三有十行颂。叹如来了法如幻德。应缘现身故。四有十行颂。叹如来以甚深法德。为众开示故。五有十行颂。叹佛救护众生德。劝信心者有十种业应作故。六有十五行颂。叹如来无相之相。德随应见者皆得见故。七有十行颂。叹如来无依自在德。具一切功德令信心者修学故。八有二十行颂。叹如来智慧方便德。令信心者乐学修行故。九有二十行颂。叹如来广大苦行精进德。令信心者修行故。十有二十行颂。叹如来实性无三世德。无二相遍周一切令信心者修学故。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此光明觉品。举佛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动智菩萨行遍周一体。自古及今更无他法。凡圣一性同无性味。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总为动寂一体用故。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师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如是已上诸法。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

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

答曰。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贤行也。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自行成名也。

又问曰。五位法中菩萨入定方说。何故信位不入定说。

答曰。信是凡夫生灭心。信未入证。故无定也。以五位是入体应真无作之理智非无思而显。不可以有情求。故须入定。

菩萨问明品第十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故。故为问明品。

二释品来意者。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开觉所照佛境远近。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劝令信心者修行故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有此品来也。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明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各以菩萨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咨问。十菩萨等各以自行法以颂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学。其十问十颂。其文如下。最下一段都结十方同此。

第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六行经。是文殊菩萨起二十问。善恶因果。或一字问。或一句一问。总有二十问。向下十一行颂。是觉首菩萨答初一行颂。是叹能问之人及劝听。后十行颂。是答所问之法。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能成就善恶因果。觉首菩萨。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为迷真自作业尔。知真者。但以全业是真。末后一行颂。明真妄总亡举喻及法说故。如文自具。思之可见。文烦理隐不烦更释于此十一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此十一行颂一行是一颂。初行叹能问及劝听。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颂。颂法无性。次一行举喻水流不相知。准意知之。不烦更科。

二释菩萨名者。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无虚妄。亦无真实。但为无贪嗔痴爱。真智慧故名之为真。故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者故。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之为首。此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一一菩萨仿行解上而立名故。已下菩萨例然。世界名妙色。即是觉首菩萨所觉之理。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即智用无碍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本信心之因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是随位佛果。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须疑也。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五行经。是文殊师利问财首菩萨言。如来十种方便随时之法。初举非众生。即约觉首所答。业体纯真。后问如来十种随时之化。何缘而有。财首为成信心。约实而答。随时是假。如下十行颂中具明。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其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一行一颂。初一行颂中初当两句。叹所问法非小器所堪是多闻者之。境界次两句今如问当说。及听已下九行颂是财首以实。而答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为将如下颂中善达真假法财而惠施众生故。名为财首。以十信心中法财初始益生之所行。名之为首。世界名莲华色者。明此信中以法圣财饶益众生令其自他性无染着故。号世界名为莲华色。以法施人。破迷成智。名为灭暗智佛。明当位信中自具法门理行智之因果故。财首是当位之行。已下例然。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文殊师利。为信心之因。进修得解脱智佛。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故。佛是智果。余者例然仿此。

第三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文殊师利问宝首菩萨。先总举众生同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已下有十问。业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颂。是宝首菩萨答前十问故。初明举体无分别。二明受业之好丑。由行所生。具如经说。大意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故。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初两句是叹果报由行生。次两句叹业体本真本无所有。是诸佛所说已下九行。一行一颂举喻显法。达法无业法业无二由行不同。如文可知。

二释菩萨名者。明此信位达业即法体不复有业。名之法宝。以法宝益生为信首故。故名宝首。明此是北方是师位以威仪轨则以利众生故。佛号威仪智。世界名瞻卜华色者。此华黄色。明是利众生之福德色也。黄者福庆之气内应白净。外现黄相故。如来为人天之师衣。缁衣像北方。坎故内应白净无染之理。外现黄相即明。以利生白净无染之福相以为世界之名。以利。众生德行详序佛号。威仪。智常以法宝利。生达业性真。名为宝首菩萨。总是第四信心自所。得法因果理智之号。

问曰。何故北方。为师为君。

答曰。像水利润万物又。水流慕下像。为君为师者说愚济迷使令发明。又明北方坎为下位。像为君为师者。常以谦下之行。令众生所归益之。以道润之故。君子常谦处下位而济物发明故。故以北方坎为君为师。夫大方无隅。但取其意表德故。余位如名号品已释。一佛号遍十方故。此以随方表法。故如周易泰卦乾坤。初九拔茅连茹。为茅洁白柔弱。其根甘甜。像君子有德。如茅柔弱洁白。甘和可以引接之与仕也。然茅非君子。以物喻之。然此方隅非佛。以法喻之。令如法也。佛智无依。依物名智。其方无方。以法成方也。非东西南北如情所见方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始信心之因。进修得威仪智佛。为次第精进波罗蜜中之果也。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是一法。云何已下有十问。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颂。是德首菩萨答。于此说颂中。义分为三。一科颂之意。二释菩萨名。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中初一行。叹所问之义。唯甚深智所知。次下九行颂。一行一颂如文具明。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秖是一法界性。不可滞一不作多。不可滞多不是一。如十玄义思之。以无依住智照之可见。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德首。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故。名为德首。世界名青莲华色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故心净无染无贪恚痴故。此是东北方佛号明相智。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净。故如艮位丑寅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进。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

第五尔时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目首菩萨如来福田等一无异。所谓已下有十问。具如经说。已下有十行颂。是目首所答。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一行一颂。其颂意答前所问。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报不同。其义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来身目发绀青身真金色丹唇素齿一身之上色各不同。华藏世界庄严万异者。总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无量功德故。有随行报得庄严者。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是法身智体自具故。如来有无量随好功德庄严。是随行报得故。如外边依正报中金刚地。是法性身报得是正报。宝树庄严世界是法性。随行报得是依报。宫殿楼阁是法性大智随大慈悲含育众生。业上报得。师子座。是法性随智转法轮报得。莲华藏世界。是法性随行教化众生无染性报得。香水海。是法性随大悲心谦下饶益行报得。香河右旋。是随顺法性进修教化众生报得。总不离法性大智随行报殊。一一行中皆有无量行门。互为主伴。以此庄严。依报正报。一一境界中有无量同异。此是观因知果。以此准知总是一性中随用不同故。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果报不同谦下高心。所求有异。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故。

二释菩萨名者。名为目首。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则。如前名号品已释。准彼知之。

三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