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佛教的追随者应谨守十善业,避免十不善业,当你做一切事情时,要想在我是一个佛教徒,如果我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别人不会说我个人不好,会说整个佛教不好,勿使众生因自己的行为而造做恶业。因此我们应该良好的穿著、具足各种威仪,维护佛教形象,使人家一看到就觉得佛教很好。另外还要避免看到别人的缺点,例如上师若示现出衣着不整等行为,我们不应有上师或他人可以如此,那我也可以照作的想法,别人怎么做是他自己的事,但我们自己一切行为都要合乎佛门的规矩才好;佛教徒应该要常拿个镜子照照自己、反省自己,别看别人如何,这点很重要。无论别人赞叹、诽谤自己都不用高兴或伤心,因为一切对待的本质都是空的。
慈悲对菩萨或修行者的重要如同花一般,在起初、中途与结果时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慈悲心或疏懒于慈悲心的修持,修行便无法增长、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精进、勤勉、不断的修持慈悲心;就好象是种子种下去后如果定期浇水,他就会一天比一天繁茂。一旦你达到了结果,或即使你开悟、成佛了,慈悲心依然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慈悲心,你就不会去帮助众生。因此,初、中、后共有多种的慈悲心,而不要以为慈悲心只有一种。
菩萨戒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慈悲,也就是我们必须追随愿、行两种菩提心。愿菩提心或想象的菩提心。就是我们任何空闲时,想着我要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常存此好心。而真正的去帮助众生、上师、道场,即是行菩提心、或菩提心的行动。菩萨戒并不是说你真的要能帮助一切众生,你只要能帮助一个以上的众生就算是行菩提心了。只有在你生起一种无法帮助众生的念头时,你才会破菩萨戒,因此也更易破。
以前有一个人因为严重的头痛而到处乱踢,结果踢到了他母亲的头,就在这个时候他发了一个愿:如在有任何众生踢到了他母亲,其一切恶业均由我承担,结果此愿一发,他的头疼就立刻好了。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承担其恶业的,但只要有一念之善,他的头痛因此而解除了。因此修心对菩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小乘行者则重视外在行为的修持远过注意其内心,其戒条多达两百五十二条以上,全都与外相有关;菩萨戒则以修心为主。
我们若把帮助别人就当做是帮助自己,如此便可避免退心时的沮丧,因为我们从来不会疲倦于利益自己。此外,有一些人以为慈悲心是针对他人的,但事实不然;真正的慈悲是想到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见到水中的日、月,随着水波的摇动而动摇,以为日、月真的动摇了,那仍是毫无意义的。水的反射下的摇动同是空性,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却为此所惑,这就是对自己的慈悲对当下的我们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在某些佛教学派中说,佛性就是你拥有一种能量去了悟自心,这个就是佛性;好象你种了一个玫瑰花的种子,这种子有可以长出整个花的能量。但一些学派则说不是这样,佛性是心的精髓,他是完全空性的。像这样对于佛性的解释大概有五、六种,甚至于有些学派认为根本没有佛性,例如中观学派就从来不接受佛性的佛法。
许多以为开悟即成佛,但那是不是真的,所谓开悟是指:一但你识自本心即为开悟,但它并不表示了悟一切;仍有许多部分需要了悟,开悟的人只不过初尝法味罢了,而此初尝法味觉受也不过是全部心性的一部分。因此初尝法味乃至成佛尚有十个次第,也就是菩萨的十地。
如果你看见了月亮的一个部分,并不代表你看到了所有的月亮,但那一部分确是月亮;月亮一直都是圆的,但是你的眼睛无法见到全部,只有等到环境逐渐改变,月亮逐渐变大、乃至十五的满月出现时,我们方能完全见到。月亮一直都在那里,但为何我们只能见到一部份呢?那是看月亮的人问题,而非月亮本身问题。
还有许多人以为金刚乘中的菩萨十地,是在自身之外所得到的什么东西,但事实,那不过是你自己的心罢了,此心之中一切本来已经具足。因此诸上师常说:勿于身外求法,自心中即可寻得正觉。莲花生大士与一切本尊都不是外在的,这一切都是内在的。这边有两个杯子,我们以为是两杯子,其中各有一个不同的空,但现在杯子如果破了,其空便融合为一;也就是说杯子的外在不存在时,便无法将两个杯子中的空分开。而这比喻中的杯子就是我们的身体或执着,两个杯中的空分别代表着佛心与凡夫之心,除了外在使他们不同外,他们其实是无差别的。
现在我们因执着而怯懦,以为自己诸佛之心是不同的,一旦去除执着后,自心便与诸佛无异。自心虽实质上与一切诸佛无异,但由于外在的差别,因此我们以为它们是有差别的。本尊的心就是我们的心,因此莲花生大士的心就是我们的心,二者完全相同,而不是说莲师存在于你的心中,或二者有任何分别。我们的修法便是需要先将此概念于自心中,把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合而为一,这个修持就是心的修持。当上师对你显示水晶球、镜子时,其中充满了不同的颜色,然后上师一次又一次反复的问我们:这些颜色究竟存在于水晶球之内或之外呢?如果你当时能了解其意义,便是真实的了悟了。
在金刚乘中,确实有特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快速的开悟。在上例之外,当我们领受灌顶时,宝瓶就像是我们的身体,其内部是空的,而一切外境的变化是因为我们的心,如果此时我们了悟到心原是空性的,那就是初地。五种不同的灌顶,如瓶灌、慧灌等能使我们证得十地,其中最后一个是金刚上师灌顶,那就是完全证悟。
其实一个灌顶中就有得证十地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要以为开悟是很遥远的,那是由你的心所决定于剎那的。例如灌顶时,当上师把水晶求拿给你看时,如果能真正了知其涵义,便能当下成佛。这点如何可能做到呢?你必须是一位上根的聪慧弟子,有正确的发心,而上师有着真正好的加持力,如此其指示便能真正有效。
因此当你在修法中了解到,心外无一物可得时,其实连这个所谓的心亦不可得;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说没有心的存在。但你若反复的思惟便会发现心是空性的,别人虽能告诉你糖尝起来是什么滋味,我们也能了解所谓尝到甜时的感觉,但那与你自己亲尝毕竟截然不同,而惟有自己亲尝才能真正的体验;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反复思惟,直到自屈了悟一切覆障时,这就是菩萨的初地。
然而心的精髓并不仅仅是空性的,恰如太阳之精髓般,太阳的精髓是光明、光线与空;心虽是空性、不可得的,但心却有许多活动。我们所作的一切就像是牛奶般,牛奶的精髓是奶油,如果你把牛奶好好的精练,就会跑出奶油来,但在你精练之前,奶油虽在牛奶之中,他却不会跑出来。又如同一面脏的镜子,如果一再的擦拭,便会愈来愈亮。我们如果把心自然的放着,那就像牛奶般,如果你精练它,藏于其中之精髓——奶油,也就是空性便跑出来,如果你从未尝试寻找自心,便永远不知空性。
听过那洛巴如何开悟的故事吗?有些人认为一只鞋子使他瞬间开悟的,但那不是事实,在这之前他已修持了十二年了,只不过这段期间他尚未能了解为开悟;一直到他被某个东西碰触时,他才了解了心的本性。
如果一个人打你的头,当你的感觉会是什么?当时那个直觉念头非善非恶!
这一剎那即是心的本性,但是你如果想想心的本性,然后说找不到心,这已是妄念。有个故事说当某大菩萨入于甚深禅定中时,有蛇来咬了他一口,他的整个身体都中毒了却未死去,因为他正在禅定中——无心可言,对外境毫无感觉,但是如果他一出定便会立刻死亡,因为它的感觉又回来了。如果你真正有了很好的了解时,你会了知在空性之外,一切都依旧活动着,这就是初地。也就是说在甚深禅定中,心是完全空性的,但在此之外,一切仍照常活动着,我们仍旧吃饭、睡觉、走路、得到证悟、禅修;能使这一切不离空性就是初地。(殊胜的成佛之道龙钦心髓导引)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