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正
“佛法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这些金玉良言对治我们的心病,无疑是醍醐灌顶。我们在修学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佛陀的教诲,大德祖师的开示如拨云见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佛法就在生活中,学佛要利益众生。
随缘二字随处可见,口语中,文章中等等,皆司空见惯。试问:随缘何意?随缘乃佛家语,缘即原因和条件,随缘即随顺因缘,顺应根机。换言之,即好坏随缘,得失随缘,不怨天、不尤人,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坦然自如。为什么要随缘?
因为好坏得失、荣辱毁誉皆过去宿因所感,皆是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招,缘尽还无。故当自作自受。随缘就是把心时时处处安于当下,安心当下的境遇外缘,所谓“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放下一些外缘俗务,而求得一个相对清净的外缘环境,能多些时间修持,这对脱离或减少世间染着的修学无疑是起到了积极做用,这就是“放下”。放下是“放下”,拿起也是“放下”,拿放不染皆是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醒而则念、念而则觉,时时处处把心安住于当下,生活佛法、佛法生活,原本如此!
但仅仅随缘是不够的。仅仅随缘,就有点守株待兔,无可奈何的味道。所以,要精进与随缘不二。何谓不二?即对立互补。随缘与精进既对立又互补。随缘不忘精进,精进而后随缘。这样既能不断向上,又能得失随缘,泰然处之,体动心静,心境平和、安详,不至于疲累失衡,怨天尤人,烦恼不断,伤害身心。有因便有果,有果便有因,世间万物的存在自有他的道理。“随缘”不应是“等缘”。
佛教所说随缘,是对随缘之正见,是觉悟宇宙人生绝对真理之后,身口意清净一如的坦然面对万事万物与自然正确作为。宇宙时空与世界万象的不断运动和变化,往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影响条件,统称其曰“缘”。
问世间“缘”为何物?这“缘”字实令人捉摸不透,因为无法诠释人与人相遇、相知、相交的底蕴或玄机,人们便认同并沿袭了禅语中拈出的那个“缘”字。说不尽的缘,道不破的缘,了不断的缘,是缘,非缘,有缘,无缘,缘深,缘浅,缘起,缘灭。有人灰情灭欲,斩断情缘;有人藕断丝连,再续前缘;良缘变孽,仇缘变情缘。一面之缘与一生之缘或许在一念之间,或是情在缘已尽,或是缘在情已绝……,这红尘中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又怎是一个“缘”字了得!?
佛门虽有随缘一说,但更有随愿转缘一说。菩萨道的行者以慈悲大愿转缘而不被缘所转,其方便善巧的“随缘”是以随愿作主导的。极具禅心慧思的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人也会成擦身而过”。
《华严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万法随心愿而生,随愿行而转。”诸佛净土无一不是大心伟愿所成就的,无一不是勇猛精进、不改本愿所创化建立的。
外缘是无常的,只有以不变的愿力立身处世,才能自主、自立、自强、自由、自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者若丢掉或变掉那不该变的愿力,就成了被外在事物奴役的奴隶,佛说为大可怜悯者。
应明了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性空”是因,达到“随愿转缘”是果,虽“缘起性空”,然“因果定验”乃永恒不变的真理。是故随愿而不能任性,循“万物之道”规则,而不为万物所牵制,终成就善愿。学佛有正知正见者,往往是自主、自由的,是循着万法本具的道。虽随缘而不为缘所转;虽随愿而不背离万物之道,是为真学佛者。超凡入圣者,已证悟万物性空,能于万法中得大自在。遵循因果律则,所以,随缘不如随愿,随愿还需随道,这是相辅相成的“联缘”。
一切事物皆依因缘和合而起。“内缘”来自本身的主观意识,“外缘”则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甚难做到完全的随缘。因外缘不是单一的,而是众多的缘。
佛门讲“随缘”是有原则的。应牢记“没有理智的慈悲是祸害”的至理名言!据理推之,没有原则的“随缘”也是祸害的!比如:面对毁谤三宝的人与事能随缘吗?能听之任之吗?面对要残害众生的人与事能随缘吗?面对诸多有损佛教利益,或有损三宝形象的人与事,或对佛教的非议能随缘吗?……,等等损害佛教利益的人与事,是非常原则的问题,绝对不能听之任之的随缘!在诸多损害佛教利益的人与事,有的非在短时间内所能解决问题的,甚至是很无奈的事情,但我等佛教界同仁,至少能做到“议论”上的“护法”。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由此而知,随缘,关键首先在于当面对眼前一切情境时,内心如如不动素质的养成、持续和完善,即身口意三者的完美结合与统一,此即为“不变”之体也!
内心不变修养之成就,即是真心全体之显现;因其而明,不变乃真心,真心清净无杂无污染;因而真心亦为清净心也!清净心是一切心生发之能量和源泉,包容世界万有;当觉悟清净心之法喜充满时,会平等看待世间万物,无有任何高下、贵贱、优劣等相对分别之念,进而进入无我无私之无为状态,大智慧显现。于其时,当生起与众生同一体之切肤感受时,会视众生为己身,既而全力帮助众生拔除痛苦,毫无吝惜地施与众生以快乐!此乃慈悲之生地、菩萨之情怀焉!岂非随缘之大用乎?
不变随缘或随缘不变是美妙绝伦的佛之境界!内心永恒不变即能随缘,能够随缘即是修行已达到觉行圆满!
不变为真理之本体,随缘为真理本体之妙用。不变与随缘,同体不二,不可分割;此乃佛陀之无上境界矣!
身心果真不变,方为正觉;丝毫无烦恼随缘,全是真知灼见!
我们佛弟子,一定要学习佛陀,证得不变之清净心;学习菩萨,悟得不变之清净心
并生起对众生的大悲心,自利利他,广度教化一切有情!
圆满成就随缘妙用,则与佛同等法身慧命!
随缘是一个被人用得太多的词,也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一般认为佛门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
佛门讲一切事物皆依因缘和合而起。内因或多或少,外缘则复杂多端。所谓随缘是疏忽自我的内因,放弃自我的心愿,依外在形势随波逐流。照实说来,完全的随缘是做不到的。因为外缘不是一缘,而是众多的缘,你随此缘而拒绝彼缘就有自我抉择在起作用。只是许多人放弃抗争、力行的难缘,而随顺用心少出力少伤害少的好缘。
所谓“随缘”,一是随顺众生。此等随顺,主要两种情形:一者菩萨摩诃萨安住法性以般若智慧随顺众生因缘方便化度。一者凡夫人发起菩提心随顺众生苦乐而实践菩萨道,包括念佛回向给六道一切众生,令灭六道苦,获暂时与究竟二利等。这都是因大悲菩提心而随顺众生之缘,不过前者是大自在方便随缘,后者是依教修行随缘。二是随顺自缘,在凡夫人也有两方面:一是随顺自己根基而扎实修学相应法门,不好高骛远。二是随顺自己身体、工作、家庭等情况,修学松紧适度,持之以恒,次第增上。
一个“缘”字,真是说尽了人间一切事物的精华。
随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缘,不是说跟着人走,也不是说跟着物化而物化,更不是说可以随波逐流。被人所牵,被事所缠,被物所累,这不是随缘。反过来,若总是与人与事与物闹别扭,不能随缘,则更不对。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许多人随缘,终被外缘所误。因为心识不定,遇恶则随恶,遇善却未必随善。所以,佛家劝人万缘放下。
真正的随缘很难。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圣贤境界是也。
什么不变?本心不变。对人、对事、对物应遵循佛教正法,及古圣先贤之教诲,然后随缘。
以现代说法,为人的大原则不变也合乎情理。用在生活上,就是随缘度日,以正法为依,不乞求、不攀缘,不即不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持己见,不执一端。有此修养,才有资格讲随缘,平常心就是道。平凡是宝,一处永不动摇的金山,一潭永不止息的金水银水。否则,“随缘”将是一句“口头禅”,会导致误人误己。
做事为人,应依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原则,故应放松身心,不妄生无谓的事情。
宣化上人生前带领比丘僧团,在美国金山寺共修时,过着紧张而严肃的生活。日中一食,夜间以坐禅代替睡眠。下面偈子中,即表达出他们共同的信念,也显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实践:
在寒冻中,我们不发抖,
饿极了,我们不乞讨,
穷到死,我们也不要求什么。
我们一切随缘,可是不变一切,
我们不变一切,可是我们一切随缘。
我们重唤起我们的生命来做佛事,
在僧团中,我们做了一番改革,
在我们的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这些原则,
因此我们的原则在我们的行动中显现,
我们实践了教主内心深处传达给我们的脉息。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