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静波法师:面对现实也是一种修行

发布时间:2024-07-12 14:42:11作者:大悲讲解
静波法师:面对现实也是一种修行

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是“不即不离”的不二法门。无论“二谛融随三昧印”,还是“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都能证明和说明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因为拥有人身,是学佛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改变一般人久已的困惑,佛法与世间法的矛盾与对立。如此,如同莲花要感恩它下面的泥与水的滋润,而高原陆地不会生长莲花。那么我们将会面对生活,欢喜自在,感恩感动,随缘努力而历事炼心。正是:“巧把尘劳做佛事,竟将东土现西方”。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末法的年代,其特征是:人们被贪嗔痴所蒙蔽,很难相信、相应于佛所说的无常、无我与解脱的智慧。可见,末法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法的问题。对此,做为当代出家人,责无旁贷。我们需要努力,当代佛教应当在关注和回应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浮躁、烦躁、焦躁等诸多情绪的面对与化解;践行“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慈悲济世精神。而这种面对,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即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萨行。所谓菩萨行就是面对现实,完成无我与慈悲,般若与空性,坚韧与精进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陀示现人间成佛

《梵网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八千往返娑婆世界,在恶劣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生命现象的载体,随缘而历炼自己的心性。并且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八相成道,正是佛陀示以“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只有污泥浊水才能孕育莲台。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苦、空、无常、无我,却可历事炼心。而心性的锻炼不执著之时,才可以抵抗、消化、转移、改变诱惑与困扰,从而改变心中的悲苦与压抑。在此,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曾经示现的:1、孙陀利恶言嗔骂;2、旃遮女讥嫌诸净;3、提婆达多推石害佛;4、木桩伤足;5、释迦族被灭,头痛三日;6、食用马麦;7、背脊疼痛;8、苦行六年;9、空钵而返。从而应当使我们震撼、敬畏和思考。我们要珍惜学佛因缘,面对、接受、感悟、成长!如明代藕益大师所说:“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二、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曾经倡导佛教的三个定位,即:1、信仰定位;2、寺院定位;3、僧伽定位。所谓“信仰定位”,就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佛陀是觉者,醒来的人,即不执著的人;如“欲求大道应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佛陀是无常、无我、解脱的三法印所完成。所谓“寺院定位”,即寺院是出家人所居之地,是弘法与修行的合法平台与空间,我们必须要利用好寺院这个平台,弘法利生。所谓“僧伽定位”,也就是“佛法赖僧传”,出家人有责任,“弘法是家务”,传播正知正见。印光大师曾引用佛陀曾经叙说有两种罪恶:一是破戒;二是破见。而破见的罪恶比破戒还要重。因为破戒可以忏悔,而破见则无可救药。佛陀《大般涅槃经》中说:“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华严经:“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为作伏藏”。虽然如此,还需要遵守法律、道德、戒律的规范;尤其在社会现实中引领社会风气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因为有三个定位,则能圆融无碍,如太虚大师所说:“法轮似地东西转,佛道逢源左右通”。

三、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人性的浮躁与懒惰往往使我们不能坚持和忍耐,如唐代沩山灵佑禅师去江西百丈山参百丈禅师,禅师教其于灶膛拨火,灵佑只是随意拨了拨,就以为没有火;对此,百丈拨了许久,拨出一粒火星,示以灵佑。可见我们的浮躁,因为缺少耐心,终究认不清事物真相。后灵佑去沩山住持佛法,同弟子慧寂有一段关于内在与外在的感悟对话,而这段对话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完成的。灵佑和慧寂在采茶的过程中,慧寂由摇动茶树引发的声响,灵佑对以:你只是了解了外在,而不了解内在。对此,慧寂提出疑问:那么,师父以为如何呢?于是,灵佑一言不发……。对此,慧寂拍手而笑说,师父只是了解了内在,而不了解外在……

由此可知:内在与外在,不可分家,唯心与唯物等诸多二元的世界是相待的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么,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事物表相而透视内在的理性,通过内在的理性而面对外在的表相,即是理事圆融,如同通过泥水而转生莲花,通过莲花而面对泥水这个修行的过程。正如《维摩经》告诉我们的: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又如《华严经》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此,谁能脱离现实,而寻求佛法的圆满、解脱、自在呢?

四、佛教的责任与使命

因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教中有:仰观星宿、占卜吉凶、附体现象、世界末日、通灵神异等种种表现,虽说方便,不知根本在哪里?分明是随便的金钱诱惑所致,或者是与佛法不相关的附佛外道。而现实中的人们有病乱投医,实是信心不坚固,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见寺就进,见佛就拜,却不知反省,不知正法,没有安全感,心灵疾病无法释怀,困扰于死亡、身体、烦恼、主宰的局限中。也就是,虽然学佛,依然苦不堪言;没有耕耘,就妄想收获;且不知,自作自受,原是自寻烦恼,不能真正解脱自在!对此,佛教徒应对之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有佛法,一定会有办法,即可以“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尽管我们也深知:假如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或者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都是不行的。但是拥有了其中一个,就必然拥有另一个;于是,人永远是矛盾的,自己在同自己不断的斗争。对此,我们需要有感情而广结善缘,同时,又需要理性而不要纠结;既要不执著而面对现象界的围扰,同时,也需要恒顺众生的喜怒哀乐而化导之。如此,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如果我们有了正知正见的佛法,就会根本不同,即“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从而完成由二元对立,而感悟“不二法门”的解脱自在!也就是随缘历炼,随缘自在。如近代高僧倓虚大师所说:“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妆;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气候任其寒暑,时间随自短长;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与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不知其祥;天然大业最忌装潢,有意求全,反致损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佛教对现实的互动关系应当是:放下而不是放弃,只是转化而已。由此,面对现实之际,调整身心,健康快乐;珍惜家庭,惜缘自在;追求事业,积极进取。我们有理由说:愚昧无知不是佛教,自以为是不是佛教,烦烦恼恼不是佛教,寻找借口不是佛教……。如此,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面对、接受、担当、改变、自在!也就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欢喜自在!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认错,学会柔和,学会忍耐,学会沟通,学会放下,学会感恩,学会生存,学会自在……。因为,弘一大师告诉我们:“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可见,我们只是路过这个世界的过客,那么,我们还会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别人,那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容貌,我们可以改变表情……

让我们面对社会现实,使自己变得更加可爱!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会爱我们,接受我们……。而这个过程,正是佛法的生机,正是我们的修行。因为:“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