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道信与牛头法融(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牛头法融禅师,俗家姓韦,是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法融禅师十九岁时,就已学通经史,不久开始阅读《大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已有所悟人,曾感叹道: 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 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隐居于茅山,依三论宗的炅法师落发为僧,跟随他学习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禅定。
二十年后,法融禅师离开茅山,在牛头山(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幽栖寺北岩下,找到一个石室,就在石室之中专心修习禅定。法融禅师禅定功夫很好,就有很多灵异之事。原来,牛头山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连樵夫们都不敢从这里经过;自从法融禅师入住以后,再也没有老虎出现。一天,法融禅师正在打坐,突然来了一条丈余长的巨蟒,目如星火,举头扬威。那巨蟒在石室洞口呆了一天一夜,看见法融禅师没有任何动静,于是就自动走开了。更为奇特的是,经常有一群鹿伏在石室门口,聆听法融禅师讲经说法,甚至还有百鸟衔花来供养他。
贞观年间,四祖道信大师在蕲州黄梅双峰山弘法。有段时间,四祖经常遥望金陵一带,发现那里紫气缭绕,知道必有奇异之士在那修行,于是亲自前往寻访。
一天,四祖到幽栖寺,询问寺中僧人: 此间有道人否?
那位僧人不耐烦地回答: 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
四祖反问: 阿那个是道人?
那僧被四祖一喝问,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这时,另有一位僧人出来,告诉四祖: 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因为行迹奇特,他人遂以为懒),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四祖闻言,当即策杖入山,来到石室跟前,只见法融禅师正在打坐,神情自若,目不他顾。
四祖于是问道: 在此作甚么?
法融禅师答道: 观心。
四祖又问: 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禅师一下子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站起来向四祖作礼,并非常客气地问道: 大德高栖何所?
四祖答道: 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禅师又问: 还识道信禅师否?
四祖反问: 何以问他?
法融禅师答道: 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四祖应道: 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法融禅师非常惊喜,问道: 因何降此?
四祖答道: 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法融禅师于是指指屋后,说道: 别有小庵。
法融禅师说完,便引四祖来到小庵前面。四祖发现小庵四周尽是虎狼之类,于是顺势举起两手掩面,作出害怕之状。
法融禅师说道: 犹有这个在。 意思是说,没有想到你这位大名鼎鼎的祖师,还有恐怖心或执相之心。
四祖反问: 这个是甚么? 意思是想提醒法融禅师注意当下,看看现前一念究竟是个什么?
法融禅师默然无语。
过了一会,四祖又在法融禅师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 佛 字。法融禅师见后,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机点拨: 犹有这个在。 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还没有达到无相的境界,还有佛相。
法融禅师不明个中妙旨,就向四祖顶礼,请他宣说法要。
四祖遂开示道: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禅师问道: 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答道: 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禅师又问: 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答道: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四祖将祖师禅顿教法门传给法融禅师之后,就返回黄梅双峰山,再没有出来过。从此以后,牛头法融禅师法席大盛,学者云集。法融禅师因此被尊为牛头宗初祖,显庆二年,入寂于江宁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头法融禅师接引人的方式比较平实,多从教下入手,《五灯会元》卷二记载法融禅师部分法语。此外,《景德传灯录》还收录法融禅师《心铭》一篇。有识之士认为:《心铭》是价值极高的修行指南,不知何故,千百年来却并没有得到重视,除《景德传灯录》将它收入之外,其他灯录几乎只字不提。在某种意义上,它与三祖大师《信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比《信心铭》要冗长一些。
现将《心铭》全文附录于后,供有兴趣之人参考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
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
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
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
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
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
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
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
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
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
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
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
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
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
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
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
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
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
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
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
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
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见《景德传灯录》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