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知道日本遣唐使晁衡,后知道中国东渡僧鉴真的。少年记忆中有一段至今虽然模糊却依然温暖的场景。生于清末的父亲是读过私塾的。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是诗人也会吟”、“开卷有益”等读书格言便是他对我的启蒙思想教育。这在一个花甲前的解放初,也许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平常事,今天细想起来,这样的家教何尝不是一份极珍贵的遗产呢?
?
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身体羸弱的他往往早出晚归,一天工作下来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床上躺下小憩一会儿,一边等着母亲的晚饭,一边问我几句白天学校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则是闭目养神,口中哼哼唧唧地背几首唐诗。
?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背诵的最后一首诗是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那是那年我准备下放农村的前夜,父亲下班回家后在没有开灯的黄昏中轻吟着“好收吾骨瘴江边”,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久,父亲便突发脑溢血辞世,一吟成箴。少年懵懂时对这些并没有多少感触,至今思之却往往怦然惊心。
?
父亲喜欢李白,所以他吟诵的唐诗中就有《望庐山瀑布》和《哭晁衡》: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晁衡亦作朝衡,日本原名阿倍仲麻侣。唐开元五年来中国求学,在长安结识诗友李白,后返乡渡海遇险,误传凶讯。至李白以诗为悼,纪念好友。当然,这一切都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
?
与西行求法的玄奘“九九八十一难”相比,鉴真东渡弘法历时12年六次的经历同样“惊天地、泣鬼神”。可惜世人知之厥如,故此不记难安。
?
佛教自六世纪中叶传入日本,开始在上层统治者中间流传。大化革新中,日本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调制。由于两国国情不同,租庸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为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寄托,不是"逃亡他所",就是"寂居寺家",当时出家为僧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最高的是受三净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受戒不必三师七证,只要有一戒师即可,而且就是没有戒师,只要自己认为条件成熟,也可自誓受戒,所以当时日本僧人差不多都是"自度"、"私度"为僧的。
?
奈良天平时期,社会矛盾仍然尖锐,为了"规避课役"而入寺的农民,往往"动以千计",这是因为一进佛门就不必再负担政府赋税。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僧籍地主打击世俗豪强地主的势力,即通过佛教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又考虑寺院势力的过分增长,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威胁,因而又力图控制佛教的发展。怎样才能达到既利用佛教,又控制佛教的目的呢?遣唐使学问僧在唐朝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习唐朝通过佛教内部控制佛教的办法。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元兴寺隆尊针对日本缺少名僧不能主持受戒仪式的情况,提出了向唐朝聘请戒师的建议,得到了掌握实权的舍人亲王的支持。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在长安的十年学习期间,他们一直物色合适的名僧,中国僧人道璇曾应召前往日本,但限于他的能力和威望,日本尚不能满意,两人继续了解名僧动向。天宝元年(742)十月,荣睿、普照准备回国,中国僧人道航、澄观、德清及高丽(今朝鲜)在唐朝的僧人如海与其同行。
?
回国途中,他们来到鉴真所在的扬州大明寺,想听鉴真的意见。他们向鉴真讲了日本虽有佛法,但没有剃度僧人必要手续及缺少合适授戒名僧的情况,请求鉴真帮助,能否同去日本弘法。鉴真见他们"辞旨恳至",也就动心了。他想起关于中国南岳慧思禅师转生为日本王子的传说,以及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亲赠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自己虽已五十四岁,但为了弘扬佛法,不惜生命危险,也要前往。鉴真当即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问他们询问:"谁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不语。后来弟子祥彦才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祥彦的话并不夸张,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
磨难种种,备难详述。前四次的失败,并没有改变鉴真的初衷。他在扬州继续准备东渡物资。天宝七载(748)六月二十七日,鉴真僧众、水手等三十人在扬州出发。出长江后遇大风,船在风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随风浪漂泊,淡水早已用完,人们严重晕船,食物难咽,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十一月间,失去驾驭的船在海上一连漂了十四天,终于靠了岸。上岸后才知道,他们到了海南岛的振州,受到当地官民的欢迎。他们留居一年有余。鉴真在那里修寺造佛,登坛授戒。后决定重返扬州,他们从振州出发,经广西、广东的返途中,行至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积劳病重,去世。
?
行至韶州(今曲江)时,普照离鉴真北去。荣睿的死,普照的离去,第五次东渡的失败,加之旅途的艰辛,使鉴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他感受暑热,眼睛渐渐模糊起来,虽经医治未见好转。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时,祥彦又因病去世。祥彦是鉴真最得力的优秀弟子,他最先表态支持东渡,一直追随其左右。如今祥彦的死使六十三岁的鉴真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这一系列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东渡的决心更坚定了。?
天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天平胜宝五年,即753年初),经四十天的海上颠簸,鉴真一行在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福冈)。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
(本文编辑朱蕊)
?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