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钟茂森博士:《朱子治家格言》节选

发布时间:2024-11-25 09:37:01作者:大悲讲解
钟茂森博士:《朱子治家格言》节选

曾国藩先生位极权臣,他曾在家书中多次提到:晏起,为败家之凶德。即是说,晚起床,是败家的凶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吉祥的。

未来的明天是由一个个的今天构成的,想知道你将来际遇如何,看看一个个的今天你在做些什么不就一清二楚了吗?还需问何人?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由自己一言一行累积而成,古人教我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是让我们获得吉祥如意的人生。没有真实的道德修养,就是给你拥有再多东西,也终将把你压垮!

我们希望得到福报,就要懂得现在及时行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明信因果!能够现前抓紧机会行善积德,将来必有后福无穷。

人总有吉凶祸福,月也有阴晴圆缺,多积阴德,以为长久之计。

行善积德是积福,现在还有力量,就要赶紧去帮助别人,等到没有力量帮助别人,之计也都福报享尽了,那就后悔莫及。这就是“宜未雨而筹谋,勿临渴而掘井”。

儒家讲修身,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格物致知,说到究竟处,就是格物,格处我们的物欲,当我们的心对种种妄尘境界,能做到不为其所转,就叫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自性本具在智慧、良知才能现前。

“自奉必须俭约”是从节俭的美德来养我们的性德。儒家讲欲不可长,佛家讲得更彻底,欲必须要断。

君子待客之道,必定很有礼数,也很节制,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酒肉交朋友,二姨真正的德行、学识来教朋友。人一生该有多少财富,随着他出生,那个八字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有定数。哪里是说靠我们拼命应酬、喝酒、招待客人得很晚,就能赚到钱呢?古德告诉我们,赚钱的因在于布施、行善。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育他的儿子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告诉我们,君子修身养德,必须要守静,如果是羡慕荣华,那个心就静不下来,而且必须要节俭,以节俭来养自己的德行。如果生活很奢侈,那个德行不会很高的。即使有条件可以过得很好,也应该节俭。

荣华富贵,无德难守。范公厚德,子孙千年。

我们看到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他当时聚敛财富不知道多少亿,位高权重,权倾一时,自己贪污很多很多,后来被推翻了,仓惶逃亡,最后病死他乡,情况很凄凉。报上登载,马科斯夫人当年仅皮鞋就达到几千双,可是到最后四面楚歌,她在打官司的时候连律师费都支付不起,正是“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如果没有德行,最后都是死无葬身之地。

司马光在家书中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大学》也告诉我们:“君子先慎乎德,有的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舍财利益很大。对内来讲,破我们悭贪的心。悭贪之心对我们害处很大,是烦恼的根源,要破掉。怎么破?舍!舍财可以帮助别人,救人急难,开始做,要勉强为之,做的时候不容易,好像割肉一样,怎么办?咬着牙干,一点点来,从小处开始布施。

终将泰然!

所以修学圣贤之道,关键在于“舍得”二字!如果真能在这上面去深入领会,努力地实践,必定得到真实的利益。

我们与人交往,要谨慎,不正派的那些人千万不要跟他交往,要敬而远之,远离他你就少灾殃,古德告诉我们“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危险。跟那些狐朋狗友在一起,最后都会遇到很多的灾难。

人有钱应该多做布施,多周济穷苦,这个世界上穷人还是多,富人还是少,能帮助多一点,这是修福。自己有钱了,不肯帮助穷人,还拿这些钱去打扮自己,买奢侈品,享受一时的快乐,这个快乐 本身就是祸患。这种贪淫的念头一定要彻底放下,如果念头不清净,难免会有邪缘相凑,到时候就会产生祸患。

人能够常常报本反始,他的德就厚了,德厚福也就厚了,福德福德,这个德和福是连在一起的,有多大的德就有多大的福。特别是孝道是德之本。一个人一定要有他的根本,如树有其根,水有其源。树有了根,才能年年发新枝;水有源头,才能川流不息,源远流长。

经书典籍,圣贤之根。学贵立志,志贵有恒。

儒释道三根: 辅助教材:

《弟子规》 《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

《十善业道经》 《地藏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盂兰盆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在儒释道这些基础课程中扎根,关键是学而时习之,要去实践,听懂了要真干,真干没有别的,就是格物,格处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因为那些东西不是自性中本有的,本无的就一定能格处掉,如此,本有的智慧、德行才能恢复。

相有智愚,自性平等。

从心上来分析,其实人本来没有智、愚、贤、不孝之分,为什么?本性本觉,本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一样,本来是觉悟的,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福报,哪有什么智、愚、贤、不孝之分。可是我们现在确实看到了人的智慧不等,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贤德,有的人缺德,这种分别其实是后天习气、毛病染污所致,本性是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后天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如果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会很良善、很聪明,不会去干坏事;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受社会的污染,有了不良的习气毛病,就显得愚笨和不孝。

一个人是智还是愚,是贤还是不孝,不是从本性上说的,而是从习性上,受到染污的轻重,来产生这种分别。《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何能去除这些习性,靠圣贤教育,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才能让人恢复心性中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圣贤的典籍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它我们想要成圣成贤,就没有依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讲解网